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41期--路上行人
2019/05/01 09:07:35瀏覽164|回應0|推薦0

路上行人

一天學校放假,我搭公車出去,才一早就滿滿的好幾車人,很多學生回家,我們這車另外還有些附近村人,原本我沒特別注意。等到到了火車站,學生有一大半下車之後,我才有空間看清楚那些村人,有的拿竹掃把,有的拿鋤頭。

他們坐的分散,偶爾彼此交談,但我聽不懂他們的話,很好奇這是做什麼。

到了哪一站,這批村人有人吆喝,大家就一起下車,我多望兩眼,看了一看,那竹掃把應該是新的,沒用過。今天放假,他們還要去哪裡新上工嗎?怎麼還要自己帶工具?真辛苦!

中午搭公車回學校時,又看到路上有另些人扛著鋤頭慢慢走著,我心裡還在納悶,這是什麼工程,需要這麼多人投入?

但這些人的動作舉止間隱約可以讓人感覺到一股農業社會的悠閒,似乎不是那麼「工作」,我在心中暗自琢磨這是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忽然之間心頭一驚,他們不是去上工,而是去掃墓,今天是清明節!

現在清明節的路上行人,沒有古代欲斷魂的悲淒,而是有種說不出的悠閒,這應該是進入工業社會後的難得小歇,親人間的彼此招呼吆喝也有著很特別的凝聚力。

中國大陸有陣子並不把清明當成國定假日,當時就有主管發現只要到了這一天,單位中的許多人都會請假,理由都是回家掃墓,可見得清明掃墓是非常深入人心、深入文化傳統的。一直到進入21世紀大陸中央部門才增設包含了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

小孩子藉著清明掃墓,了解自己從何處而來;等到年紀大了再去掃墓,則是了解自己將往何處歸去,一代代就這樣繁衍下去。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老話,但年紀越大我越來越能感受到這話的深層意義。

我們家以前對清明是很感慨的,父親常常覺得清明連墓都沒得掃,很奇怪。但他會跟我們講許多清明的典故,介紹家鄉的許多事情,我還記得他小時候老家的地址,不過這只是種情感上的聯繫,我們知道跟那兒已經沒關係了。

慢慢許多當年離家的青年在異鄉作古,我們這些後人有墓可掃了,但在地狹人稠的臺灣比較多是採取火葬,因此是骨灰塔,我們寄放的地方都管理的很好,後代想念親人的時候就過去說說話、念念經,我還不曾拿著鋤頭、掃把去野外掃過墓,感覺好像很辛苦。

不過掃把是要打掃,但拿鋤頭要做什麼?回來問學生,他們的答案很可愛,原來掃完墓可以拿鋤頭挖旁邊的芋頭吃。聽起來又似乎有種鄉野樂趣。

看到有人寫文章說人一生要死三次。大意是:第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剎那,那是人肉體的死亡;第二次是葬禮的時候,那是人社會地位的結束;第三次是這個世上最後一個認識你、知道你的人也死了,那你就跟這個世界真正毫無關係,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你根本就沒來過這世界上。

或許,從第三個角度來說,藉由文字記載、憑著文化傳承,許多古人現在都還活著,例如孔子、司馬遷、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名流史冊的人,也就是精神長存吧!不過精神存在,也要有人去幫他們實踐其理想,這樣才有意義!

然而更多人沒有留下名字、沒有留下記載,但他們真的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嗎?我覺得不管有名無名,自己還是要做好分內的事情,「即使無名,也頂天立地」。

不過現在社會有些文筆很好的人留下一些顛倒是非黑白的文字給後代,耐心等個七十年就由他們後代冒出來誑騙單純不懂世事的年輕人,看得讓人膽顫心驚!奉勸各位要把握機會多跟晚輩介紹自己曾經經歷的辛苦,家族曾經有的過去,讓家族的智慧得以累積,使社會的理性能夠穩固。

慎終追遠,民得歸厚矣!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2629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