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36期—校慶論壇隨筆
2019/01/20 21:31:49瀏覽99|回應0|推薦0

校慶論壇隨筆

我現在任教的地方是一所新合併升格的綜合學院,它的前身之一是寧德師專,成立於1958年,到今年剛好是60年,一甲子,因此今年校慶盛大慶祝。

1117日週六上午,這裡舉辦「新時代‧新師範‧新高考」高峰論壇,除了在地的高官過來祝賀之外,還有許多校友、學者也過來致詞、演講。我剛來這兒教書,對整個大環境並不了解,不過慢慢發現我的學生是福建當地與西北偏鄉為多,上課雖然很乖、很可愛、貼心,但程度跟我的預期的大陸學生有很大的落差,因此課程要加以調整,我也不停在思考這是怎麼樣的情況。藉由這樣的論壇,讓我對大陸這兒的師資培育環境有點了解,雖然可能掌握的不多,但就讓我來介紹一下自己聽懂的部分。

中國大陸自從1978年開始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在這巨大變革中,教育更要為現代化的國家戰略部署,因此在1983年鄧小平在景山學校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後來每隔幾年這裡的領導人也會出來對教育寄以眾望,最近一次是2017年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來「教育強國」的目標,然而演講者卻也認為面對所賦予這樣重要的任務當中,教育明顯不適應。

譬如說學校教育學生希望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全的人,那個「勞」字,在這數十年中幾番刪除又加上,這反應出的是政府對勞動的重視,學了知識,要忘記勞動嗎?當然不是,這個社會還是希望人民都能有些勞動,大家對幫社會服務的勞動者能尊敬。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太過理想,會不會淪為口號?然而我覺得如果從小由教育紮根,老師、家長都對人平等尊敬,也鼓勵人們適當的勞動自己,這樣社會將可更融洽,自己能夠更健康。此外這裡提倡的不是簡單勞動,而是智勞、美勞、德勞,這些名詞有的是我第一次聽到,覺得很有深意。

我們也不要覺得這樣的探討沒有意思,在臺灣我曾看過一些一流學府的學生,對辛苦勞動的人很輕蔑,讓勞動者很沒有尊嚴,這讓我頗為擔心難過,書讀了那麼多,是要更關心別人,還是要更看不起別人?

至於德智體美勞彼此之間是否要有頓號隔開,反應的是彼此之間是涇渭分明的個別發展,還是水乳交融的整體發展,這兩者觀念做法的角力。從知識體系來看會是比較強調各自區分清楚,但是從學生所面對的生活、世界,這就是一個整體很難區隔。我們如果在學校分開教,可以期待學生自己去融合統整嗎?

關於中國大陸教育的問題,這次講者提出來一個很大的缺口在於教師人數不足、現有教師工作繁重、教師年齡老化。光是幼兒園就缺3萬所,專任教師得再增加40萬名,許多農村的小學教師平均年齡超過50歲。因此原本許多師專希望升格成師範學院、師範大學,然後轉型成為一般大學,包括龍頭北京師範大學都曾經考慮過,但大陸的教育部則下令181所師範學院不能改名,以免師資培育在高教逐漸邊緣化,導致師資人數益形短缺,或者師資學歷看似提高但專業素質反而下降。

另外高教入學強調公平之外,還希望能夠向西北傾斜、向農村傾斜。這些內容一講,我就了解為什麼這裡的學生有那麼多西北偏鄉的人,這是國家的一種政策,希望拉高偏鄉教育水準。

回到這次論壇提到的新時代,這是說資訊智能時代,年輕人很快玩手機、電腦都比老師還熟。有來賓提醒說:要用農業時代的思維、工業時代的方法去培育智能時代的人才,這一定會出問題,因此老師也要讓自己走入智能時代,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是具有時代競爭力的人,因此對師資培育是個挑戰。

新師範所對應的是老師範,老師範的典範很多是勞苦費心,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最為代表。但既然進入了資訊智能時代,這裡很希望老師也有足夠的資訊智能專業去設計精彩的課程,引領學生學習,而不再以勞苦費心為唯一典範。

至於新高考,這裡談的是大學入學考試,中國大陸也推出一連串課程改革、入學方法改革,高中端給予學生走班選課的自由,但高考首重的公平該如何彰顯?這是目前吵得很熱的話題。大學端自己訂些標準因此會要求高中端怎麼做,但高中端覺得那是大學的問題不該把問題丟給高中。這感覺很像臺灣已經吵了幾年的事情,不過這裡規模更大,差異更多,因此就讓各省去訂出自己的做法,還讓浙江上海先實驗數年,目前聽中央說實驗的不錯所以要推行到全國。但大家私底下則耳語施行起來並不如傳說的那麼風光,如果連浙江上海這些學校都有問題,那其他地方可以嗎?

現場還邀請一位中學校長來演講,他很直白地說雖然新課程看似有很多自由,他們原本想按理想規定就讓學生自由選,但後來發現學生不知道如何選,而且選出來的內容如果學校沒資源去開出課來也沒用,最後學校還是要去輔導學生,因此選課的自由度就不如預期的高。但他們對於所開出的課會有一定的素質保證,學生可以愉快充實的學習,他認為良好的課程與師資才是重點。

整個論壇內容很多,基本上可看出大家對教育很重視,但似乎太強調公平比較,忽略掉個人特色的發揮,這樣大家都很辛苦。希望我未來幾年能在這裡看到他們逐漸接納多元的樣貌,每個人可用各自的興趣與才能來為社會做事情,社會也會投以肯定、尊敬。此外,這些路有點像臺灣幾年前已經走過的路,或許臺灣的經驗也可提供參考。不過我近幾年對這方面沒深入了解,僅憑印象感覺好像也不是什麼好經驗。但或許遇到的問題可以彼此交流討論,這樣也很有警世作用。

整個校慶很熱鬧,有很多活動,但我要趕幾個計畫,因此除了論壇之外,就沒再去參加別的。計畫寫到一個段落,去校園走走、拍拍照,看到老老少少的許多人在校園中走動,很有喜氣。有位穿著漂亮的年輕媽媽跟孩子提議在一個花圃前拍照留念,我在旁邊自動說幫她們拍。拍完後不知怎麼孩子往後傾斜跌坐在地上,旁邊一個人過來,滿口英文地說要小心,地上很髒之類的話。我一聽就用英文回,地上是髒沒錯,但你這樣說,小孩聽不懂吧!那人看我可以說英文,就繼續用英文自我介紹,原來他是這兒的校友,今天帶妻女回來看,我幫忙拍照的正是他的家人,我們用英文聊了一下。這個學校畢業的學生英文程度通常不大好,那人應該是下過苦功夫去練習,大概趁回母校的時候來秀一下吧!我猜他說不定自我要求那天回來整個過程都要用英文說話。

教育是很特別的事情,能遇到好老師學習當然很好,沒有的話就要自我要求。現在媒體很多、資訊發達,想學什麼,只要找到方法都不是難事,但就看怎麼給自己訂目標。我教學生也希望是起個頭,讓他們自己想學、有興趣學,即使畢業了還是會繼續學,而不是光受到外在規定才學習。希望我的學生,將來看到月亮就能夠有直覺習慣去思考,推論日、地、月的相對位置,猜測當時是農曆幾號,判斷當地方位。

不只學生在學習、校友在學習,我也在學習,學著了解他們。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2428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