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 27 期--不同文化間的反思低迴
2018/03/02 11:51:55瀏覽159|回應0|推薦0

不同文化間的反思低迴

 剛在一個「低度開發」的地方住一年,回來到一個文明方便的世界,這樣的來回,讓我思考一些事情。

「低度開發」的世界真的令人卻步嗎?文明世界又真的那麼好嗎?我們要教他們的是一同走入文明發展的行列,喜歡購買、喜歡消費、消耗能源、製造垃圾,還是低頭看看他們傳統文化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回程時在香港轉機的時候買了一本書《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給自己,當作這趟遠門的句點。回來細看才發現,很巧地,作者許倬雲院士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類似的問題。

現代文明帶給人無窮的便利、舒適,但許多文明也讓下一代失去了奮鬥的目標,活著到底要做什麼?

城市尤其是體現當今文明的最佳場域,許多人為了生活、為了夢想往城市移動,朝向文明便利、舒適、智慧的生活。大家似乎住得更集中、距離更近,但現代社會也強調個人的隱私、安全,高科技遂又把人們隔離得更遠,也切斷了人與其他人,甚至人跟土地、故鄉的連結。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個體,卻也孤單找不到歸屬感,無法自我定位。

當今,我們正處於一個富足的社會,卻也是個空虛的社會!

許多人都對這個現象感到憂慮,想要找到解藥,許倬雲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一書中最後帶領我們去直視現代文明的根源—現代科技與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不是單獨存在的,它還有個根基是新教對上帝的虔誠信仰。這種信仰不是早先神權至上的觀念,而是對人本位的覺醒,認為人有自我決定與思考的能力,個人運用能力去獲得社會上的成功才是真正彰顯上帝的恩惠,因此許多人會積極地賺取錢財。同時期科技也在發展,資本家在科學與科技的協助下研發出許多新的方法讓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得以大量穩定的生產,他們也積極向外擴張,尋找市場與原料、勞力的來源。從某個角度而言,這也提升多數人的生活,而有的資本家也願意將部分財富回饋社會,整個世界因此走向富足、健康、安全的道路。

然而當資本主義實行日久,宗教信仰的緊箍咒影響正日益減少,人類的慾望駕馭著科學與科技的怪獸毫無約束地大展身手,慢慢有些負面的效益出現,首先大規模的生產方式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工業化、全球化、城市化……這股風潮在大國博弈下席捲全世界,不管你願不願意,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或者更精確地說,這不是大「國」玩的遊戲,真正的要角是大「企業」,富可敵國的大企業。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都被這些大企業所形塑、掌控,本來它們服務的對象是人,然而過於極端的發展科學與科技反客為主,資本過於集中之後擁有資本者只想去獲得更多的資本,對其他人也從成本的角度去考量,反而讓人在其中喪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

在這愈發習習相關的緊密發展中,卻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性連結,人們也不珍惜自己與過去、未來的連結,許多人變成孤獨的人,僅是飄浮在空中的點,貪婪地想要耗盡所有拿得到的資源、鼓勵其他人不斷消費,根本不曾顧及宇宙間的平衡。於是資源逐漸枯竭、垃圾成堆難化,空氣汙染、全球暖化等問題也默默等待有心人去解決。現在更還有人想向「低度開發國家」去行銷文明生活。不知道我們能否靜心卻觀察他們與自然共處的生存之道?

對遙遠的異國我只是膚淺的接觸,雖有問題、感觸與疑惑,但沒有解答,只是在回程的路上剛好在書店看到一本書。

許倬雲則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認為世界上的各類文化在自然中生存下來都有其道理,沒有哪一條路是最好。當今西方文明固然壓倒其他文明體系,但其自身的問題正日益顯現,或許這是我們向其他文化學習,尋找答案的機會。

然而與其捨近求遠探索其他,還不如回頭看看自身的傳統,中國文化對我們而言應該是最容易入手。因此許倬雲在憂世憂民的情況下而回到中國傳統中去分析,期待從中去反想檢討過去與目前的困境,讓我們能尋找自己,重新定位,也重建自己的社會。

許倬雲自道自己並非是做這樣嘗試的第一人,早在抗戰之後社會大亂之際,馮友蘭就從哲學角度寫了《貞元六書》來建構一個中國人在現代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另一學者費孝通則從社會學的田野考察來呈現中國人的社區與社群這兩個結構,並思考其如何結成一個共同體。許倬雲則是在這兩位前輩學者的基礎上,另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來釐清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對於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觀念,也分析這如何影響到一般人安身立命、做人處事的原則。

摘取的窗口則是從他幼年在無錫、逃難於各地、成長於臺灣、旅遊於南洋等實地經驗,以及流傳民間的傳說、神話與小說。這取向取材相當龐雜,難免主觀,然而許倬雲還是能從中檢選出可供分析的素材,找到庶民的生活基調,釐清自己所要表達的概念,提供一種可能的建議。

在這個時期閱讀這樣的書,有的仍讓我這年紀的人人感到熟悉(廟會、祭祖、三國、水滸),有的則已略顯遙遠(仁義倫理、三不朽),還有的則潛藏在各種形式當中(陰陽五行已經深入到中醫保健、飲食搭配、命名等地方),有的則仍需靠我們去低迴深思(天人感應、群己關係)。

如何在今天重建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本書引領我們去反芻中華文化中曾有的內涵,並回顧中國社會上平民曾經的具體實踐。至於是否能真的能挽回末運於此時,引領一個新的、活的方向?還有賴足夠多的讀者能起共鳴、願力行,才能夠回答。

最後也默默希望抱持熱情前往那些低度開發國家的文明人,請對他們的文化多點尊重、疼惜,觀察他們的傳統如何善用資源、跟自然和平相處,而非急著把他們帶入西方文明前線當個消費者。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106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