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24期--從《硫磺島的信》電影談起
2017/12/06 12:05:37瀏覽487|回應0|推薦0

從《硫磺島的信》電影談起

硫磺島,一個太平洋西岸的彈丸小島,卻享有大名,為什麼?

美日血戰場

因為美日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當中,曾於那兒曾發生過慘烈的爭奪戰,從美國的資料顯示,二戰損傷的兵力當中有三分之一是在這場戰役。此外當時隨行的美聯社記者還拍到一張六名美國大兵要去島上最高點摺鉢山上升起美國星條旗的照片。這讓厭倦戰爭的美國人受到鼓舞,因此也讓那個小島的名稱深刻烙印在許多人的記憶當中。

取自維基百科

在戰後超過半世紀,2006年好萊塢的導演伊斯威特(Clinton Eastwood)根據當時的背景拍了《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與《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兩部電影,從不同的角度來反思戰爭的意義。前者是從美國人的立場,後者則是從日本兵的角度。即使身為戰勝國,導演也很技巧地表現出自身反戰思想,默默傳達「戰爭沒有英雄」的基調。尤其特別的是《來自硫磺島的信》,主角全是日本人敵國主將與小兵,這要談什麼呢?

通常我們看敵國人會將其妖魔化,認為對方純粹就是壞人、是魔鬼,沒血沒肉的殺人機器,但導演卻從「信」、「家書」的文字當中,傳達出每個人對家人的關懷、思念,即使是日本軍人他們多數也是被迫上戰場,軍人與家眷所期待的也都是平安返鄉。一封封的信看似無關戰局、切割劇情,但這才是人性的真實面。

更有意思的是導演所選的角度則是從日本人的立場來看美國人是多麼的糟糕可惡低劣可笑,後來日軍意外擄獲一名美國大兵,在他死後身上的一張紙,那可透漏什麼軍情呢?解讀出來卻是他母親對兒子的親切叮嚀,那其實跟每個日本軍人的母親講的都一樣。原來美國人也是人,也有家,大家也都期待平安回去……

簡短的一張紙,尋常的一些瑣事叮嚀問候,迅速就把敵人提升到「人」的層次,那我們到底在打什麼?

二戰背景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部2006年的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

二戰開始日本這個新興島國在東亞所向披靡,歐美等國也作壁上觀,欣賞這個多禮、優雅、嚴謹的東方島國,還幫他們訓練軍人,傳授他們製作尖端武器的技術,這個小國也真有心學,來受訓的人都是那麼友善、認真,善於交際,學習後自製的武器也很令人稱讚。他們是認真做事的人,日本應該是在東亞稱雄的國家。

然而自從1941127日,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之後,兩國原本友好的關係破裂,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到了1944年日本已露疲態,美國則一步步攻下日本的關島、塞班島等地據點、摧毀日本的聯合艦隊,下個目標是哪裡?

臺灣和呂宋島都曾在考慮之列,不過後來美軍決定以硫磺島為目標。

修改自 Google 地圖。

劇情簡介

當時駐守的日本軍力有兩萬多人,分屬海軍與陸軍,駐紮的軍隊面對美國的進攻,準備在沿海挖壕溝嚴守,不讓敵人登上小島。就在粗重的挖掘工程當中,主角西鄉不斷抱怨,主張把這個小島送給美國人。這話被長官聽到了,給予非常嚴厲的鞭打,此時栗林中將剛好過來。他剛到任下飛機立刻走路巡查各地,看到軍官對小兵這麼嚴厲覺得沒有必要,希望他珍惜導上現有人力,別內耗。

栗林忠道出生武士世家,曾到加拿大留學,後來派任到駐美大使館擔任武官,結交許多美國好友,因此他了解美國軍力上的優勢,以及戰略思維。到了硫磺島之後他勘察地形完畢之後就放棄沿海挖壕溝的戰略,認為這樣守不住,只會徒增傷亡,而是要部隊退到島內在山中挖掘隧道。

原本駐守的士兵將官對這樣的安排不以為然,許多人力爭沿海壕溝仍要佈署,因此後來就讓部隊分兩頭,一部分挖壕溝、一部分挖隧道。

晚上休息的時候,許多人就寫信回家,瘦弱的西鄉對於粗活很不擅長、對於武器也缺少天份,但寫起信來卻情意綿綿,滔滔不絕,畢竟他認為自己是個麵包師傅,只是無奈被迫上戰場,他期待的是個安穩簡單的家。

栗林有傳統武士的忠君愛國思想,但也受西方教育的洗禮,他極不希望跟美國打仗。但既然開始打了,既然他在關鍵時刻被派任駐守這個小島擔任指揮官,那他就還是盡力把這件事情做好。他知道來了就不大可能活著回去,但他希望自己能夠拖延美軍北上的速度,在這兒能拖久一點就是讓日本本土多一點準備時間,這是鎮守這兒的最大價值。

如何撐得久呢?因此他不會按照傳統做法去挖壕溝,而是希望士兵躲在山洞隧道才能待得久。然而一般傳統日本軍人將領並不懂,有人甚至認為他跟美國人交情好,想把這個小島送給美國人。或者稱他為懦夫,只能躲山洞求安穩。各種傳言不僅在小兵間流傳,將領之間也有人深信不疑,因此對他不服。

將領中另有一位也與歐美人士頗有交情的西竹一,他是1932年洛杉磯奧運馬術障礙賽的冠軍,深受美國社交界的歡迎,但他後來加入部隊官拜中佐,1944年奉命調往硫磺島,他是劇中少數能了解栗林想法,支持他的人。

等到美軍展開登陸,他們以優勢火力、人力過來,底下的人沉不住氣,一直希望即刻開始攻擊。栗林則希望等多一點人上岸,這樣攻擊對方的死傷才會較重,他在拿捏時機。

看看時機差不多,宣布進攻,但這也洩漏日軍藏身之處,日軍節節敗退,壕溝中的人全軍覆沒,但是躲在山洞中的人還活著,只是彈盡援絕。然而日本兵的武士道精神會在失敗的時候希望全部自殺,因此有中級軍官請示栗林中將要自殺,栗林不准,要他們去另外陣地加入防守。

陰錯陽差之下,西鄉聽到了中級主管跟栗林的無線電對話,中級主管不管上面的指示,對部下書面下令全員自殺,西鄉帶著紙條回去面對自己的小主管,訥訥地說栗林將軍要大家不要死,而是加入另外的陣營去。小主管才不相信這個老是出狀況的人說的話,而是要求大家都遵照命令,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自殺。西鄉要死嗎?

他才不想死!他太太在他離家從軍時有孕在身,孩子出世後還沒見過父親,他曾跟妻子與當時尚未出的孩子保證自己一定會回去,因此在剩下他與另一個人時,開始拔腿跑走。

另個人是清水,才剛來報到,曾經擔任憲兵,但因為不忍心像其他憲兵一樣殘酷對待百姓,因而被解職才來前線當兵。他現在雖然也不敢自殺,但看到西鄉不遵照命令就會追上來想逼他自殺。這不矛盾嗎?西鄉跟他保證自己是遵守栗林的命令,活著才更有機會為天皇效忠,然後兩人繼續去找其他還在防守的陣營。

這說來輕鬆,但別人說不定也被攻破了,並不容易。後來確定這一區有隧道相通的部隊都已沒了,得要穿過兩公里完全沒遮蔽的槍林彈雨才能到達另一區。此時又看到西鄉的生存之道,他告訴清水怎麼躲才有機會生存,清水很驚訝地反問:那不是懦夫的行為嗎?

這不用答案,就看你在實際戰場上怎麼選擇。後來這兩人按照懦夫的行為,安全抵達另一區,但另一區中級軍官聽到他們防守的地方失守,覺得這兩人是臨陣逃亡,因此想要一刀劈死他們。不料栗林這時剛好過來看到就及時阻止,他覺得這時殺敵人都來不及,怎麼還要殺自己人?

中級軍官說明情況,原本以為栗林會支持自己處決這兩人,但栗林親口證實是自己下命令讓活的人撤退過來。總算,西鄉不用為自己的行為去背負懦夫的指責。

最後的結局,想要為國犧牲的人就為國犧牲了,想要回家的人也被俘活下來了。當然也難免遺憾,但那些小小的遺憾也只是導演用以凸顯所謂重視人權的地方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貫徹理想。

戲裡戲外 處處見衝突

這個小島南北最長處8公里,東西最寬處4公里,日軍當時負責鎮守的約2萬人,92%的人戰死,美軍則以7萬大軍進攻,後來還不斷派軍過來,最後以犧牲6800人,受傷22000人為代價。這數字看起來美國打得不錯,但這島很小,原本以為5天可以拿下,沒想到從219日開始進攻到326日才攻下,打了36天,遠遠超過美軍預期。

美國的軍事專家對於栗林評價都很高,覺得不論在戰術、策略乃至待人處世上,他都是難得的人才,即使是敵人都值得敬佩的對手。

不過這個小島鎮守得好一時拖延住美軍北上的腳步,卻不一定可以讓戰火晚一點燒到日本本土。影片沒有演到的是在現實發展中,美國羅斯福總統從這場戰爭中衡量自身兵力,估計按照這樣傳統武器的打法美軍還要有幾十萬的傷亡才能讓日本投降,盼到戰爭結束。

這樣損耗太大了,不是美國人民可以承擔。如何讓戰爭快速走到盡頭呢?

那就動用研發中的新武器原子彈吧!栗林若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這部片子讓人看到很多衝突,西方重視人權與東方重視權威的管教差異,喜歡紙上談兵理論與強調現實考察的差異,國家權力與人民生存的不同立場,……有興趣的人不妨親自觀看體會,發掘各種不同的衝突點,他甚至把自己的國家信仰也拿出來給你評斷,就看你的眼光能夠看透到哪裡。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0932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