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18期--臺灣的歷史武俠小說
2017/06/15 11:03:46瀏覽174|回應0|推薦0

臺灣的歷史武俠小說

許多人會對武術著迷,也會想看武俠小說。但武俠小說的內容就只能在中國大陸嗎?臺灣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武俠小說來講講在地的故事呢?

張之傑先生的《赤崁行》就是一本以臺灣在地故事為脈絡所發展而成的古典武俠小說。小說的背景是荷蘭人佔領的年代,小說的主角則是一位江湖人士萬大明,當時中國正處於明末清初紛亂之際,萬大明希望投靠國姓爺鄭成功之前隻身來臺所做的一些嘗試。

相較於大人物的呼風喚雨,奔走江湖的小人物徒顯得渺小無奈,但是這樣的努力也就更顯珍貴。萬大明沒有金錢勢力,有的只是一身武功以及俠義豪情,在那國破家亡之際,仍抱持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想法,期待自己能有些作為。

(荷蘭時期的臺南安平,取自維基百科)

當時那項計畫進行一陣子就告終,但張之傑自己的興致卻被引發出來,然而他自己分析個人並不擅長小說的情節鋪陳與人物描寫,無力經營大場面,因此他以繫日的方式選擇順治六年四月初八到七月二十五日的幾個月時間,細細描述主角萬大明如何從福建到臺灣想要執行一項秘密任務,卻陰錯陽差牽扯到許多人,還跟韓布魯克牧師的女兒安娜發展出一段感情。在大歷史下這兒女私情似乎非常微不足道,但也非常的真摯感人。而其中反應出中西文化觀念的差異,也頗讓人無奈惋惜。

明朝終究是無力回天,這是歷史不容悖離修改,那要如何安排這小說的結局呢?

作者在此有其突破之處,但也很真實合乎情理,此處就不說破,還待各位去細讀。

作者參考的史料有《巴達維亞城日記》中的《熱蘭遮城日誌》、《東印度事務報告》(《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和《熱蘭遮城日誌》所附臺灣長官歐沃德、韋爾伯致巴達維亞總督的各一封信函。

巴達維亞城日記

荷蘭人在17世紀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後開始往亞洲擴展貿易,1624年荷蘭人來到臺灣臺南市安平區建造城堡作為貿易的據點。當時公司為了確實掌握殖民地,因此要求各據點的總督以日誌的方式逐日記下殖民地所發生的點滴,再將其寄往巴達維亞(即今印尼的雅加達),是謂巴達維亞城日記,內容有書信、日記、報告和決議,原文以古荷蘭文所寫成。

其中有關臺灣的部分,稱之為《熱蘭遮城日誌》。

不過作者刻意選擇文獻最缺的1649年(順至六年),讓自己的想像力與文筆可以有充分的發揮空間。為了強化其「繫日」的安排,並讓讀者能身歷其境感受當年,因此在每章一開頭就摘錄《巴達維亞城日記》或《東印度事務報告》的相關內容,或遇從缺則模仿《巴達維亞城日記》的體例寫法,讓人似乎回到當年的場景。

例如第一章一開始就寫:一六四九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二   夫洛伊特號進港,從大員(臺灣)帶回沙糖二四二五箱。據大員長官歐沃德報告,韃靼人(清)已控制中國,沿海零星反抗勢力多為一官(鄭芝龍)舊部,一官長子國姓爺,憑其父親餘蔭,及接收其父海上貿易系統所獲錢財,可能成為反抗勢力領袖。歐沃德推測,反抗勢力如在沿海島嶼無法立足,或驅逐韃靼人無望,不無可能圖謀大員,公司應多派駐軍,預作防範。──《巴達維亞城日記》(作者摹擬)

藉此帶出了後面的人物與情節。

即使在這樣的歷史武俠小說中,作者在書寫時並未忘記自己科普作家的身分,因此偶爾就可看到科普相關的介紹,例如臺灣海峽的季風、含羞草(見笑花)、匆匆讀過之後,別忘了再回頭細看思量。

這本書可以帶我們了解臺灣的歷史與地理,或者讓我們對它更感興趣。像我家附近有地名為大橋與小橋,原來是當年東印度公司駐臺總督修了一條從家到公司的路,當年總督夫人常常坐著馬車去探望自己的先生,途中會經過的大橋與小橋。現今那兒已經沒河沒橋了,但這地名仍然留存下來,默默傳達著當年的一段歷史。

我初看到這樣的說明沒什麼感覺,但細看這本小說就能體會西方人離鄉背井前來做生意的心情。要怎麼說呢?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接觸了解是深入體會的第一步。深奧的文獻或許不是一般人能夠皓首窮經去細讀,但這本小說很可以當作大家深入臺灣歷史與地理的啟蒙書。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0456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