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18期--君子之教
2017/06/13 10:44:17瀏覽138|回應0|推薦0

君子之教

在賴索托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CC)分成兩個主要部分,一個是孤兒院,收容許多父母雙亡或者雖在卻不知去向無法執行親權的孤兒,另外一部分就是提供孤兒教育的學校,目前有小學與中學。小學從幼稚園、一到七年級都齊全了,而中學理當從A年級到E年級,目前僅到B年級,未來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與學習,將會逐年補齊中學年級。

孩童的日常生活在孤兒院,上課時間才帶到學校各年級教室去,在其中負責院方與學校溝通的是一位陳緯哲老師,他本身還負責教中文,已經有兩年多的經驗,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他一下。

夢想走向世界、走向人群

陳緯哲從高中時期發現華語教學是個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接觸到各樣人的工作,因此很有興趣,後來順利考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系。不過大學期間他比較投入在系學會辦活動,慢慢的他覺得辦雜誌似乎更有意思,因此畢業之後他先進到一家頗負盛名的雜誌任職,當時主要的工作就是採訪與編輯。

這樣的工作讓他接觸到各式各樣優秀的人,採訪他們的故事,當時國內的太陽花運動對年輕人有很大的激勵,陳緯哲覺得像自己一樣的年輕人甚至更年輕的人也可有力量去改變世界,很受鼓舞。

但是看看自己的工作,他覺得自己只能旁聽、記錄,卻沒辦法參與這個世界的運作,感覺自己好像不屬於這個世界。而編輯工作也讓他學會去解構一本雜誌的編輯過程,他覺得期刊是否能吸引人最重要就是總編的風格是否能掌握到讀者的心理,這可從顏色、排版、詞彙、質感等條件去調整……奇怪的是,這樣的解構過程,當他越了解其中細節,反而對編輯的興趣消失了,他希望換個方式多參與這個世界,實際去做點事情。

當他決定離開編輯時,過去的華語教學專業仍是優先考量。那要去哪裡教呢?他希望能認識不一樣的世界,做點非主流的選擇。這時他回想當年大學系學會有位副會長曾經跟他提過ACC在非洲辦孤兒院、辦教育,其中還需要中文師資教小孩子中文,當時那位副會長曾動念想過去。

雖然至今那位副會長還沒到非洲來,但她當年所說的話已經在陳緯哲心中產生漣漪,他開始蒐集ACC的資料,主動聯絡過來擔任志工,因此他在2015年三月的時候就來到賴索托,一開始負責美編文宣的事務,當中文老師出缺他就代替上場。後來他注意到正式的中文老師招募訊息,因此前去應徵就順利擔任中文老師。

雖然他是華語教學的專業,但他覺得過去在學校所學是以教導成人為主,現在面對的是小朋友,這對他而言是個嶄新的體驗,他要再去摸索、蒐集資訊,並且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去調整。

走入孩子們的生活,又逐漸淡出

一開始他花很多時間去跟孩子們建立熟悉感,他甚至每天會在清早或者傍晚的時候走進男生宿舍,一間間地去觀察孩子們的言行。然而他不會以老師之尊去影響孩子們的生活,也不會干預保姆管教孩子的方式,而是靜靜地在旁邊看,確定都了解這一間宿舍的孩子特性之後,他再換去下一間。就這樣一間間地觀察、了解,讓他對孩子們開始熟悉,許多孩子們也接受讓他走進心裡,這樣似乎很不錯。

陳緯哲曾經陪著一批孩子出去表演,幾天不在學校,回來的時候就有在校的孩子們露出非常思念他的神情,很怕會失去他。這樣深厚的依賴感,讓陳緯哲曾經在學校的假日期間隨著一家孩子的步伐進入到他們的部落,深入到他們原生家庭中小住幾天。

不過孩子們會長大進入青春期,慢慢地他發現有的大小孩開始不喜歡老師進入他們的宿舍,會想辦法趕他出去。當孩子們用母語交談商量如何趕他走時,陳緯哲其實聽得懂,心裡很難過,但也默默接受孩子們長大希望保有個人隱私的立場。

陳緯哲分析自己並不是外向的人,從小就覺得沒有什麼朋友,高中的時候曾經希望改善這樣的關係而去報名卡內基的訓練,學習跟人溝通。他記得印象中課程提到「最好的溝通就是讓對方一直說話」,當年結訓時他還獲得「最佳表現獎」。不過他發現自己人際關係仍是這樣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可以深談的朋友,但遇到事情要溝通,他則能跟各種團體去協調出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目前他在賴索托ACC負責跟學校溝通,就要讓不同立場能互相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共同找出一個適宜的解決方案。譬如學校要校外參訪,很晚才通知院方,那派車、準備午餐來得及安排嗎?是否以後可以提早通知?

很多時候答案不是單純的「可以」或「不可以」,而是一起溝通找出良好可行的運作模式,這陳緯哲很擅長。

本來以為跟這兒小朋友有機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但是他看著孩子們走進他心裡,又走出去,他覺得有點惋惜,但想想自己本來就沒打算在這兒待太久,這樣的結果也不能說不好。他轉念盤算著,怎麼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東西?

摸索如何經營理想中的教室

既然強調「自主」,因此他不希望拿出老師的權威,而是分析給孩子們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上課該如何才能學到東西,培養自律的力量。看到大孩子對他的排斥,他雖然難過,但仍會覺得這樣有自主想法的孩子是好的,一般老師無法接受反而是很矛盾的。但他該怎麼做才能有更好的影響呢?就這樣不斷探詢:如何才不致於扼煞孩子們的自主想法,又能讓他們回到學習的路上來?

陳緯哲不僅自己思考,他也喜歡讀書去找問題、找答案,他從臺灣就帶來了三十幾本書慢慢咀嚼反思。而現在有網路,他也會藉由網路課程去學習,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他喜歡的寫作,他在這樣學習過程中有些新的小說創作出來。另外他也聽點社會科學的內容,對「權利」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中琢磨該怎麼經營他心目中的理想教室。

陳緯哲也曾應當地老師之邀,為老師們開設中文課,他嘗試過不同的做法,一開始他很重視發音,教導大家念得很正確,而如果發音有偏差,他也有足夠的專業來幫忙糾正,從嘴型、舌頭位置等方面來引導調整,此外還有四聲也掌握得很清楚。因此那批學生看到拼音就可以正確念出來。不過後來他發現這樣學生仍沒辦法溝通對話,因此後來他轉而重視會話,讓學生在情境中就可以適當的回應,不過發音就沒那麼標準。他常在思考這些不同取向的差異,當我請問他教學上的想法,考慮做些不同的嘗試,他都會肯定鼓勵,同時也勸我不要落入某種特定的方式,而是適時換用不同的方法,說不定學生可以學得更好。

陳緯哲在這裡服務已超過兩年,即將在八月份離開。未來他希望能再回到大學去讀書深造,將華語教學與新科技結合,發展出新的教學方法。而對這裡,告別是難免,但他已經申請到賴索托的永久居留證,只要有機會仍可能再回來。屆時不知道過了青春風暴的孩子們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跟他互動。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04436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