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2 23:15:36瀏覽737|回應0|推薦4 | |
仙女采芝圖--林黛玉葬花原型考
朱嘉雯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寫道寶、黛「葬花」。那時正當三月中浣,賈寶玉原本獨自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橋邊桃花林下,他坐在一塊石上讀書。正讀到「落紅成陣」時,忽然一陣風吹來,將樹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正要抖將下來,又恐怕腳步踐踏了花朵。於是只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些花瓣,便浮在水面,飄飄蕩蕩地流出沁芳閘去了。
當他回頭見地上還有許多花瓣,一時間踟躕起來,卻聽得背後有人問道:「你在這裡作什麼﹖」寶玉回頭,見是林黛玉來了。她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挂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罷!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呢!」然而黛玉卻說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卻不知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你瞧,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塚,如今把它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
林黛玉在這一回書裡,出場的造型是肩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裏拿著花帚。脂硯齋評點庚辰本在此側批云:「一幅采芝圖,非葬花圖也。」「采芝圖」源於漢代的神仙思想,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著一幅「仙女采芝圖」,上繪一位赤腳仙姑,臂挽竹籃,手拈紫芝,青絲挽綰作雙髻,不簪不釵,面容姣好。而「仙女采芝」的典故,最早見於《列仙傳》。故事敘述在華陰山裡有毛女玉姜。她是從秦始皇宮裡逃亡出來的宮人。因遇山人谷春,教她採食松葉,於是一百七十年來,身輕如燕,不飢不寒,住在岩洞中,這洞裡經年流瀉出古琴之聲。
其後,葛洪著《抱樸子》,又為此故事增添了後續的情節:玉姜活了兩百歲,被獵人從山裡捉回,給予穀物,起初嘔吐難噎,後來逐漸習慣,卻在兩年之內,迅速轉老病死。
神仙志怪的文學題材,盛行於魏晉時期,玉姜毛女的故事卻是其中特別生動的一則傳奇。後世每引以為詩歌、繪畫與音樂的藝術母體。唐朝詩人常建《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宮人》云:「溪口水石淺,泠泠明藥叢。入溪雙峰峻,松栝疏幽風。垂嶺枝(竹)裊裊,翳泉花蒙蒙。夤緣齋人目,路盡心彌通。盤石橫陽崖,前流(臨)殊未窮。回潭清雲影,彌漫長天空。水邊一神女,千歲為玉童。羽毛經漢代,殊翠逃秦宮。目覿神已寓,鶴飛言未終。祈君青雲秘,願謁黃仙翁。嘗以耕玉田,龍鳴西頂中。」詩人想像採芝的仙女在竹林間,落花片片的山泉邊,出塵脫俗的飄逸倩影。
這幅影像至宋代,為宋神宗時期的翰林院待詔畫家勾龍爽所描繪。而詩人仇遠更據以寫下:「曾是阿房學舞人,玉簫舊譜尚隨身。喜歸商嶺尋仙藥,忍見秦宮化劫塵。松蜜春腴差可飽,槲衣秋碎不須紉。憑誰喚起勾龍爽,更寫湘妃與洛神。金梯與天接,幾日來相逢。」採芝仙女此時已媲美湘妃、洛神,使人不勝嚮往!
而曹雪芹著《紅樓夢》,便是以瀟湘妃子(湘妃)的仙女形象賦予了林黛玉。小說第二十三回描寫林黛玉葬花的圖景,源於歷代《采芝圖》,畫面上仙女採藥歸來,手持靈芝,肩扛花鋤,花鋤上掛著花籃,緩步走來,身旁有一仙鶴跟隨,抬頭看著靈芝。這副寓意吉祥的畫面,隨著《紅樓夢》的作者進入到女主人公的生命情境裡,便又更深一層地表現出文人面對世事無常,青春美好事物不能久留的憂傷與嘆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