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教改的失敗--長期的「輕德育,重智育」
2008/04/05 08:33:11瀏覽279|回應0|推薦0
論教改的失敗--長期的「輕德育,重智育」

2005/10/23 00:52
陳逢麒

教改對政府而言只是教育政策及教育制度上的改革,不論是教育政策或教育制度上的改革都只是一種制式化及硬體的結構制度改革,然而學生的觀念及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德育改革被教育部冷落了十數年,多元管道入學及廣設大學等政策都注重於學生的智育改革,以致造成了中學以上的學生「只知升學,不知廉恥」的現象,德育是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我國長期的「輕德育,重智育」,一切要以功利為重的教育方針實不是教育本身的應有義務。

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主張一個行為的對錯完全取決於此一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是結果論中最重要之派別,結果論或功利主義只著重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所以只有事務狀態(states of affairs)才是道德價值關切之最終對象,行為者本身只居於次要地位,(Williams,1985,p.76)換句話說,行為者和世界之間惟一的道德關聯是因為他可以促成可欲的或不可欲的事務狀態,事務狀態才是道德價值的擁有者,行為者則只是在因果關係中造成此一事務狀態之因而已。

若學校或教育部或縣市教育局只重視學生行為產生的結果,對於學生的好或壞的行為的後果採以鼓勵或防範的措施,當學生有偏差行為時,學校才對其循循善誘以律法,實為亡羊補牢之法,若教師只重視學生的成果,則易淪為是否可以用不擇手段達到學生的成果符合教師目標的謬論呢?見諸報端多起教師體罰學生等情事正是證明之。

羅爾斯(John Rawls)在其所著《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一書中曾嚴厲地批評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主義並沒有嚴肅地尊重人的差異性,因為功利主義將一個人的理性選擇原則擴充到整個社會,在教育中要求學生的理性及理性的選擇,諸如選系選校等措施,正是功利主義的一種表徵。

根據功利主義,社會像是一個有機整體,也和個人一樣應該使其滿足量達到最大,彷彿社會上所有人的欲望結合成一集體性個人的欲望在做選擇。在我國教育現況中,不論是家長的立場或是師生關係中,何處沒有功利主義的教育?

數十年來,我國教育嚴重地疏忽了對於人的差異性的重視,所謂的人的差異性在於每一個人在倫理觀念及求學能力上都有所不同,過於重視智育教育以及廣設大學,使每一位國民普遍具有大學學位,這並非壞事,但只求學位而不求學習專長;只重智育而輕德育,將導致每一位大學畢業生中的多數能擁有求生一技者寡,並將使得每一位學生認為急功好利是正確的觀念,世上無一件事絕對是一蹴可及,而急功好利正是功利主義下的產物,這起因於學位可換取金錢與工作,一切教學內容取向以工商業發展導向為重,以西方高度發展的科技及教育制度置於我國教育中,因此學生為了謀取一頓飽當然是以功利取向為主的選校選系,無怪乎會有所謂的「熱門科系」及「重點大學」,而造成此現象的主因就是我國長期的「輕德育,重智育」的結果。

全人教育是求五育均衡,但實際上不見我國高中以上學校將倫理學等列為通識科目,倫理道德是一國所有成文法的根本,倫理道德的教育是要培養學生「為所應為」之事,但是事實上我國近一年來見諸報端有多少是青少年「為所欲為」的社會案件,之所以會產生輔大之狼或華崗之狼實是起因於我國長期的「輕德育,重智育」的結果。

(●作者陳逢麒,北市人,碩畢,目前於政大俄羅斯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http://www.nownews.com/2005/10/23/142-1859757.htm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engchi2005&aid=175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