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爭辯:高教與學術領域的定位與發展
2008/04/05 08:31:49瀏覽194|回應0|推薦0

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爭辯:高教與學術領域的定位與發展

2005/10/27 00:08
陳逢麒

我國高等教育課程可大略分為「通識教育」與「專業科目教育」,在大學教授仍須兼於研究與教學之際,自然科學理工學科與社會人文學科在大學教育課程的規劃上比例輕重的分配與發展導向的趨勢,都與大學與高教發展息息相關。

人文學科的淵源是西方傳統的博雅教育,西方傳統的博雅教育傾向於哲學的思辯、人文氣息的培養以及邏輯思考的嚴謹性,西方傳統的博雅教育首以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重視「文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首先以人類學校教育制度最早是大學,為貴族設立。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所在的學校都是大學,在西方最早沒有通識教育這個名詞,而有Liberal Education,我們翻譯作「文雅教育」。因此文雅教育可說是菁英式的教育,當時認為職業是一種較為低賤的技能,以平等主義或是以創化的思想來看,希臘教育是一種創化式的教育,我們不能以現代時空去解釋過去的教育制度,這是因為當時的教育有當時教育的環境制度與背景。

當時由於在古典時期,因此教育是貴族的私有財產,文雅教育若從當時受技能教育的人看來是不自由也不平等的教育,主要是平民階級的弱化,而使得貴族得以有受教育的機會,這更是與封建制度有關,可以說文雅教育是封建階級統治人民的一個手段。而環境對人的影響與重要性是強而有力的,因為環境是封建制度,雖然雅典有民主,但那是菁英貴族的民主,真正的民主是在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後才有的。

文雅教育的主要的學科有:文法、邏輯、修辭、算數、幾何、天文、音樂七藝。因此貴族們的智慧與素質必優於人民,但是所有的現象必都有一個堅固的基礎與原理存在,相反地你/妳若很清楚一個理論與原理但不會活用於實際上也是枉然,在希臘當時仍是農業社會,別忘了工業革命還沒到來喔........因此當時的技能是一些粗糙的工藝與農耕活動,當然只有先發展形上與知識上的學問,才能使雅典統治階級更穩定。

若是全國都接受技能教育,一來貴族是無法學得;其次貴族認為文雅教育是一種階級的象徵,農民們也對那些文雅教育較無興趣,因為泛智教育最後還提升到大學。其重要的一個起源是因為西方人到美國之後,因應墾荒而轉變了原來的文雅教育。而文雅教育在歐洲具體來說,最早的大學就是神學院,培養牧師;其次是文學院、醫學院、法學院。古典的大學就包涵這四種學院。

現今的通識教育方面,人文教育與人文學科事實上是一個民族性的養成與大學生價值觀念養成的重要來源,在一個大學生有了功利觀與社會觀和國家觀以及知識上的判準準則的概念後,對一個大學生而言其所擁有來自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的價值觀都使其面臨迷思與幻景(Illustion),因此人文學科在大學通識教育上有下列各項優點:

1、人文學科使得學生的價值觀的養成建立與概念的釐清上扮演一個輔助而重要的角色與地位。

2、學生的人格的養成上,人文學科給予優雅教育與美學教育上的薰陶。

3、幫助學生在未來職業與志向發展的參考與提供基礎學科的認識。

在我國公私立大學中,綜合型大學都設有文學院與人文學科的科系所,在工商業發展為中心的我國經濟建設中,大勢所趨勢必以自然科學教育為主幹,而以社會人文科學為輔助學門,因此普遍有輕人文而重理工的現象比比皆是。

問題是,人文學科的論文內容皆有不可量化性的性質與傾向,人文學科的方法論由於是以文史哲為重,因此人文學科的方法論也多傾向於質化研究與邏輯論述為主體論述,所以人文學科本身是否可與科學實驗社群中的自然科學相提並論則見人見智。

我們深知「中研院」的現任領導者皆是素孚衆望、視野遼闊之士,必無重自然科學輕社會科學之心態,當能發揮應有的企圖心及魄力,爲「中研院」40多年來所積累下來的此一設所混亂的重大困局善謀解決之道,以免繼續在國際學術界貽笑大方。以現任領導者之深受朝野與學界倚重,如仍不能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則真不知要等待何日了。

事實上,1993年的「中研院」院士會議中,人文組院士曾正式建議以單一學科(即學門)設所爲原則,重新整合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組織,但此一建議案在會中竟遭暫時擱置。值得慶倖的是,院方在新的領導者的主導下,已經展開整理舊所與成立新所的工作,並已顯露相當成效。例如,社會學研究所早已成立,而中研院的院務會議也已正式討論歷史語言研究所分爲史語、考古及語言三個不同研究所的提案。這種有理念、有魄力、有遠見的重大改革工作,如能堅持地逐步做下去,假以時日,必有大成。

而此一期望已久的整頓工作如能有效完成,不但可以解決多年來設所不當的問題,而且可以使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基本學科獲得前所未有的健全發展,屆時「中研院」本身必將進入一個人文與科技並重的新紀元。

不過,爲了避免引起「因人改所」與「因所改制」的誤會,在整理舊所與成立新所兩方面,院方還是應該經過慎重考慮,提出一套通盤的計劃。如此才能展現院方關於此事的整體理念及建立合理體制的決心,也才能表達對事不對人、不對所的至公原則與精神。

(●作者陳逢麒,北市人,碩畢,目前於政大俄羅斯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http://www.nownews.com/2005/10/27/91-1861538.htm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engchi2005&aid=175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