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 怎樣與大眾相處(上) 文/淨空大師
2019/06/15 20:50:03瀏覽95|回應0|推薦0

怎樣與大眾相處(上)

 

我們生活在世間,應當如何與大眾相處?世尊教 我們要用四攝法、四悉檀,這是菩薩在日常生活中接 引大眾的原理原則,是世尊真實的教誨。

  「悉檀」這個名詞叫梵華合譯,「檀」是梵文檀那, 即布施;「悉」是華文,是普遍之意。也就是四種普 遍的布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正是對一切眾生 不分界限、不分族群,普遍的布施。

  四悉檀中第一是「世界悉檀」,其內涵即為歡喜。 大乘教中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 心,這就是布施。所在之處,我們怎麼樣讓大眾歡喜? 是不是隨著眾生的愛好?佛在《華嚴經》中說,「有 妙三昧名隨樂」,這就是普賢菩薩講的「恆順眾生, 隨喜功德」。可是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菩薩隨順 一定要與性德相應,讓眾生生歡喜,不能引起眾生的 煩惱習氣,把貪瞋痴慢引起來就錯了,菩薩不能做這 個事。菩薩要從正面引起大眾的歡喜心,譬如我們每 天在一起學習經教,大家都很歡喜,這就是恆順眾生、

本期專欄 怎樣與大眾相處(上)

3

隨喜功德的好樣子。

  第二「為人悉檀」,意思是生善。我們對待人, 一定要啟發他的覺性,要幫助他生起善心,先從這裡 下手。其實我們中國古人教學也是如此,隱惡揚善。 譬如見到人,這人雖然不是好人,作惡多端,但是他 也有善的一面,你讚揚他那個善的,不要提那個惡的, 這個人受到鼓勵,他會生慚愧心,他會回頭,他會學 好。佛門很重視這種教學,首先就是要幫助他生善, 鼓勵他向善。

  第三「對治悉檀」,這是滅惡。滅惡,最主要是 對自己來說的,正如同佛家的戒律一樣,戒律是戒自 己,不是戒別人的,別人守不守與自己不相干,自己 守戒就對了。對治是對自己的,對治自己的妄想、分 別、執著,對治自己的嫉妒、瞋恚,我們要把這些東 西統統改過來,改過就是真正的懺悔。佛法裡面懺除 業障,重視在改過自新。做這些儀式並不重要,儀式 是做給別人看的,就跟唱戲一樣,唱給別人看的,用 意在哪裡?用意是勸別人回頭,勸別人改過自新,是 這個意思。你自己真正悔改,又何必搞這些形式?用 不著,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拜《梁皇懺》、拜《水

4

懺》,勸別人的。所以,像這些地方不能不知道,知 道之後,你才曉得佛法教學的善巧,它的方法用得非 常高明,用得很巧妙。

  第四「第一義悉檀」,這是講入道。第一義就是 究竟圓滿的智慧,四種悉檀是以這個為主要目標。前 面都是誘導,誘導到最後,必須要幫助他成佛,要鼓 勵他,要啟發他的自信心。很多同修不相信自己能作 佛,甚至有些同修,我都見到過,學佛學了很多年, 覺得自己業障太重,罪業太深,來生只要能再得人身 就好了,極樂世界不敢指望,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所 以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建立信心,造再大的罪業都可以 往生極樂世界。你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講的五 逆十惡,遇到好的因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把這個 理論方法講解,你真正明白了、覺悟了,依照這個方 法修行,決定能往生。那我們造的罪業還沒這麼重, 為什麼不能?決定能!無始劫再重的罪業,沒有不能 悔改的,就是在一念回心轉意,破迷開悟,業障就能 消除,福慧就現前。第一義悉檀是最主要的一門,這 就是把真正的大乘佛法介紹給他,勸勉他修學,所以 這是入道。

5

  四攝,「攝」就是攝受,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 接引的意思,四攝法就是引導大眾學佛的四種方法, 這四種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四攝 法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公共關係法,人與人之間的交 際法。我們現在也把它用到與小動物交際、與花草樹 木來交際,都能用得上,效果卓著。下面我們著重談 談與人交往,如何學習運用四攝法。

  首先是「布施」,就是我們常講的多請客、多送 禮,這樣才能建立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叫世間法。 但是四攝法中的布施與六度的布施不一樣,六度是要 度自己,布施的意義是要把自己的慳貪捨掉,目的在 此地,而四攝法中的布施是常常施捨眾生一些小恩小 惠,慢慢感情深厚了,我們將佛法介紹給他,他就比 較容易接受。所以四攝中布施的目的,就是跟大眾聯 絡感情、布施恩惠,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先讓他對我們能夠歡喜和信任,然後再把佛法介紹給 他。

 >> 續載中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scl&aid=12749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