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 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文化興世 , 今正是時!(下) 文/淨空大師
2019/06/02 20:07:49瀏覽234|回應0|推薦0

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文化興世 , 今正是時!(下)

 

歷時八年之久,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最為艱苦 的戰時高校遷移由此開始,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 文化長征。僅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九年,就有六十九 所高校內遷。經過二、三年的努力,各大高校在院系 規模、師生人數、教學科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 發展。到一九四五年,高校數量增加,學生人數比戰 前增加了一倍。

  這麼多的師生是怎樣生活的?一分錢的老豆腐, 一分錢的米飯、鹹菜,漢中老百姓編織一分錢兩雙的 草鞋。土坯房、泥巴地的校舍,沒有課桌,只有單側 扶手的課椅。最後,窮得連鐵皮屋頂的也要賣掉,換 作茅草屋頂的教室、宿舍。

  面對敵軍的轟炸,每天跑防空洞之後,該讀書的 讀書、該上課的上課,一天教學都沒有耽誤。拮据的 生活所逼,出現了以篆刻貼補生計的著名學者,賣炸 麻花維持開銷的教授夫人,與豬牛馬為鄰、摘破棉花 做燈芯、埋頭苦心鑽研的教授…在國難當頭的時刻,

本期專欄 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        文化興世 , 今正是時!(下)

3

無數的讀書人與學子不消極、不狼狽,從容有度,不 畏環境艱苦,這種毅然決然維護中華文脈的浩然正氣, 可謂貫日月、立天地。

  僅就西南聯大,這所戰時只存在八年十一個月的 大學,就出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五位國家最高科學 技術獎獲得者、一百七十三位兩院院士。戰時內遷的 中國各高校的畢業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後來都成 為了振興民族的中堅力量。這也讓中國大學的發展與 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關聯、休戚與共,育才強國、興 學安邦。

  抗戰時,不僅高校在努力,許多中學也想盡一切 辦法保存文化火種。無錫淪陷,輔仁中學被逼停學, 後來得以在上海復課。據記載,抗戰時期的輔仁中學 共畢業八屆高中學生,當時中國幾位優秀的實業家、 營養學家、水力學家,都是這一時期校友中的代表。

  東北中山中學,三千里大遷徙,進入四川復課。 一些老師經歷了喪子之痛,但無論怎樣艱苦,始終秉 持保護和培植東北愛國力量的初心。當時有一位生物 老師,上課沒有黑板,學生問:「還上課嗎?」老師說:

4

「上!」老師就用粉筆在自己大衣上畫圖演示,說:「黑 板就在我的胸前。」學生們也倍加珍惜讀書的寶貴機 會,復課三個月的成績遠勝平時三年的收穫。

  我們這次談話的題目,「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 就取材於抗戰時東北中山中學老師出的作文題目,「吾 何幸而生於中國」。六十年後,這位老師的學生在洛 杉磯寫回憶錄時無限感嘆道,「老師所用的『何幸』 兩個字使我深思不已。老師是以十分堅定和自信的心 態來預示的,這裡沒有半點悽切之情」。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私自利、積貧積弱造成 國破家亡、文明罹難。那些用鮮血和生命堅定捍衛文 化命脈的先賢前輩,他們無私的精神永垂不朽。唯有 發揚這種大公無私、仁慈博愛的精神,才能承載歷史 的使命,將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延續下去,利益全人類, 造福全世界。

  《大學》教導我們要「格物致知」,要「明明德、 親民」。唯有克制自私自利的欲望,才能開顯光明的 智慧德性,以仁慈博愛去對待一切人事物。提倡孝道, 以啟發人們天性的親愛;提倡尊師重道,以啟迪人們

5

自性的恭敬。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將這種愛敬之心 進一步推廣,去愛敬每個人,乃至於愛護、尊重地球 環境,這是世界永續和平的康莊大道,這種聖賢教育 是我們迫切需要提倡的。

  現在流行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什麼是最好的 自己?大公無私,仁慈博愛,不負祖先,居安思危, 愛敬萬物,這就是最好的自己。

  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世世代代的古聖先賢無我 奉獻,成就了最好的自己,留給子孫無盡的物質和精 神財富。現在我們有幸遇到這個千年難逢的機會,能 夠擔負起承傳傳統文化、延續聖賢教育的慧命,利益 世界人類的使命,這個修積無量功德的大好機緣讓我 們碰到了,我們要好好把握。我們要發大誓願,為往 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做一個無私無我的新時代 文化傳人!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scl&aid=12706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