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27 16:36:39瀏覽157|回應0|推薦3 | |
拳友間經常出現拳理與路線之爭,你說你的拳好,我說這樣才對,對同一句拳理也會因各人解讀不同,而爭論不休,因為古代大師過世已久,無法將他們從地底挖起來詢問,終究無法得知作者真正的想法和隱藏的含意,爭論到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只能各紮各馬,各學各法。
詮釋拳經最好以原文為主,擺脫自己的見解及時空的差異,走入作者那個時代,了解當時的背景,比較能體會作者的想法,這也就是學畫畫的要念藝術史,學樂器的要念藝術史的緣故,當然,學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拳的發展史。
太極拳傳承至今,由歷代大師加入個人領悟,產生陳、楊、吳、武、 孫、趙堡太極等流派,可見太極拳的延續不是幾篇文章或作者一、二個人所能維持,也要後代學習者參與才行;歷代生活型態的演變,使得我們對太極拳的期望也跟著不同,儘管太極拳奉為圭臬的拳經與拳論只有短短數百言,但作者在字裡行間保留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我們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推論和解讀,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學習經歷、看的面向、著重的點不同,見解當然也就不同,當不同時代、不同人有新的詮釋時,就產生了新的觀點,文字和理論是死的,但人的詮釋是活的,藉由新的詮釋,就像一股綿延不絕的活水,不斷創造出太極拳更多的風貌與生命。
個人以為閱讀太極拳文章,應該不止是一成不變的追根究柢了解原意,而是以開放的胸襟,參與大家的經驗,互相辯證,讓太極拳有更多的風貌,適合更多的人,否則的話,倒不如喝杯茶,當成歷史小說,看看就好。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