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網路徵文】我心中的那棵樹
2020/04/01 18:48:37瀏覽9976|回應119|推薦1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日前推出「為未來種一棵樹」專題,而在你我的日常或記憶裡,定然有棵樹存在,可能是親自種下、日日途經,或曾收納了你的心事、看顧了你的曾經……歡迎來稿你與樹的記憶。

來稿文長建議700~800(含標點符號),每人投稿篇數不限,請於本篇徵稿文案底下留言投稿,貼文主旨即為標題(「我心中的那棵樹」為主題,請另訂標題),文中請註明姓名/筆名及所屬縣市,文末請附上email信箱。(附註:若無臉書帳號,請拉到最下方的「發表迴響」貼文,因新版word易產生格式不符的問題,請將文字複製於記事本,並刪除多餘的空格,再複製貼於部落格內,並無須填寫URL項目)

參考格式如下:

 

〈文章標題〉

王小明(新北汐止)

(文章內容)

emailfamily@udngroup.com

 

即日起即可貼文投稿,投稿作品切勿虛構或抄襲,優勝名單揭曉前不得投稿於其他媒體發表(包含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以外之網路平台)。截稿日期為20204302400,優勝名單預計於5月公布,並擇期於聯合報家庭版刊出;優勝作者除稿酬外,另致贈林試所「香氛植物精油明信片」、幾米限量L夾。

本次活動由聯合報家庭版、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共同主辦,並邀請著有《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作者胖胖樹,以及《樹上看見的世界》、攀樹師翁恒斌(鴨子)擔任評審。

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保有刪除回應文章之權力,本辦法如有未竟事宜得隨時修訂公布,若貼稿時間逾截稿時間,由家庭好時光部落格認定是否保留其參賽資格;主辦單位並保留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力。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ily123&aid=132325507

 回應文章 頁/共 1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蔡怡怡
2020/04/24 22:09

「為何爸媽那麼晚了還沒來?」妹妹嘟著嘴、生氣的跺腳,有時生悶氣蹲在地上堆落葉;爸媽的確總是遲到,我已習慣轉身撕著大樹的樹皮,數我剝了幾層樹皮。一直沒想透,橡皮擦會越擦越小塊,怎麼會有這種樹,我老撕同一棵樹的樹皮,它竟然沒有變「瘦」? 樹皮還越剝樹皮顏色越淺;我還曾嘗試將樹皮拿來當橡皮擦,可惜效果不佳。

我們每天中午在同一棵樹下等爸媽送便當。

小學門口兩側各有一整排很整齊的樹,每一棵樹樹幹寬到我跟妹妹可以併站倚靠樹幹,樹皮雖一層層,但卻是很舒服的觸感。我們固定站在其中一棵樹前,好讓爸爸或媽媽可以遠遠就看到我們,但他們還是常晚到,甚至午睡時間到了,所有該被家長接回家或拿便當的小朋友都走了,就只剩我跟妹妹,因此,我們很生氣的不顧爸爸或媽媽的道歉,拿了便當就走;有時爸爸準時到,我也覺得丟臉,工程師的老爸幹嘛戴著「工地帽」到學校,真的很丟臉!

我跟妹妹拿了便當後,不是回教室,而是到校園的角落樹下去吃便當,因為曾有次妹妹打開便當,簡單的菜色被同學嫌了以後,她就不願在教室吃飯,我也樂得陪妹妹在大樹下吃飯,還可佔到盪鞦韆的最佳位置。風吹來,便當填著餓扁的肚子,眼睛望向開著淡黃近乎白色、不成花瓣,卻像奶瓶刷子的花,總覺得這種大樹真奇妙,怎麼連花都特別。邊吃便當邊胡思亂想,很快就忘了剛生爸媽的那頓氣。

長大後,才知道這大樹叫「白千層」;長大後,才知道父母多麼愛我們,每到中午,爸媽各自從上班處衝回家,媽媽現炒一些菜、蛋,爸爸再火速地騎摩托車到學校送餐,讓我們可以吃到熱熱的愛心便當;若爸爸中午還在做事或被事情耽擱,就改由媽媽送餐,他們怎麼努力,還總是狼狽地被嫌棄,忍受我們的生氣、抱怨。

現在,我想跟那棵被我虐待數年的白千層說抱歉,也想跟爸媽說謝謝;謝謝你們包容我們當年的不懂事、不禮貌。任性的童年背後有韌性的爸媽撐腰,父母的那份愛就如經年歲剝洗的白千層,不曾變瘦。即便是長大後的現在,站在白千層下的我們,在愛之下仍渺小。

(intellyric@gmail.com)

禾禾
2020/04/24 20:07
見證接送情的那棵樹

程玉秀/禾禾 (台北市)

30年前,大兒子入小學,我開始接送他上學、放學,校園圍牆邊,那棵大樹下就是我們的接送點。不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霧,當我看見兒子稚嫩的笑臉,聽見悅耳的「媽媽!媽媽!」,揮著小手,等在那寬廣的樹蔭下時,那真是我甜蜜的負擔。

到大兒子升上小學高年級,他要自己回家,不必接送。但不久後,我又開始接送小兒子,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情景,讓我重溫大樹下溫馨的接送情。

30年過去了,兩個兒子皆獨立在外,我開始過著孤獨的退休生活。回憶是我的日常,接送點的那棵大樹也常縈繞我心,於是,上網查「掌葉蘋婆」,沒想到竟是毀多於譽。掌葉蘋婆最被詬病的是花臭,如屍臭、屎臭;還有果實碩大,掉落會砸人車;淺根會損毀行道鋪面;落葉多,難清掃。啥?啥?啥?在樹下那麼多年的我,怎麼從未察覺它有這麼多的缺點,我看到的都是它的優點,春天美麗的紅色新芽;夏天枝茂葉密,如一把高大綠傘;秋天滿樹黃金葉;冬天葉片落盡,冬陽從枝條撒下,留給地面一幅溫暖的抽象畫。大樹下的夏涼冬暖,庇護母子多年的等待時光。

沒想到,我心中美好、溫馨的大樹竟然是許多人的困擾,全省不少地方都欲移除掌葉蘋婆。想來世間事物,終無完美。親子關係亦如是,青少年以前,給我數不盡歡樂的天使,如今卻難得說上一句話,見到一次面,體諒他們被工作、生活綑綁,也儘量不去打擾他們。

現在,伴著我最多的是無盡的長路。信步走回掌葉蘋婆樹下,它依然高聳屹立約10多公尺高,依然滿樹蒼綠,但是樹冠不像資料說的那樣寬廣,想必是有人修剪,難怪我從未聞過它的花臭,也不見果實,更未見它破壞路面,它依然是我心中美麗的一棵樹。

yuhshiow@gmail.com
(yuhshiow@gmail.com)

Grace Ko
2020/04/24 19:47
院子裡的櫻花樹

柯惠珍(高雄)

父親自小受日本教育,養成他崇尚武士的精神,更在初中時瞞著祖父偷偷的參加了特攻隊,所幸戰爭及時結束才得以保存性命。他的人生觀就如同武士道和櫻花般豁達,覺得生命應該在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價值,就像櫻花般即便短暫卻燦爛絢麗,他常言他的人生原本只有二十載,往後的這些日子都是上天的給予。

多年前父親在院子裡種了一棵櫻花樹,在酷熱的高雄,遲遲未能開花。為了一圓父親的櫻花夢,我前往勞工花市請教花農,在歲末時爬上梯子逐一摘下葉片強迫落葉,並在根部覆以冰塊促使其冬眠,希望能有所幫助。皇天不負苦心人,好不容易在女兒獲得京大日文博士學位那年開始綻放,雖然僅僅開了數朵,父親仍樂不可支,雙喜臨門的喜悅比中了第一特獎還高興。往後每年花季即將來臨時,父親便逐日一大早在樹下引頸巡視,期盼能第一時間見到花開。花開期間,執父親之手,樹下賞櫻成為父女倆的盛事,一日看三回也不厭倦,我每天用相機記錄花況與他分享,同時也邀請好友前來賞花、喝茶、聊天,大家都以能在南部平地見到櫻花而嘖嘖稱奇並相約年年櫻花樹下見。

去年父親以九十一的高齡往生,使我深深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父女共同賞花的情景不復存在,那棵櫻花樹成了對父親最大的思念,只能更加辛勤的照料那棵櫻花樹,今年的花況更勝於以往,每天清晨佛堂上香時順便向父親報告花況,相信他在天上亦能見到今年繁花似錦的盛況。 

今年原訂赴京都賞櫻的行程因冠狀肺炎而取消,所幸尚有院內的櫻花可賞,邀來好友賞花敘舊,宛若父親仍與我們同在。

ko4501q@yahoo.ccom.tw
(ko4501q@yahoo.com.tw)

* 六月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4/24 17:11

樟樹奇緣

從小生長在農村,對小樹苗特別有感。那時候沒認得幾種樹,但對會結果子的樹如芭樂、芒果、 龍眼等我是認得的,只要在野地上看到有這種果樹的小樹苗,我就會把它挖起來帶回家,把它種在屋旁小水溝邊上的空地,但移植技術不佳,從沒種活過一次。而母親種的一棵苦楝樹則長得甚茂,每年開滿小紫花及所結如金鈴子般的纍纍果實,則是我對家鄉化不開的記憶。

對小樹苗的關注一直到年長後都還在,但羈旅台北的公寓家裡沒有空地,只能買些盆栽置於陽台過過拈花惹草的癮。直到後來搬到郊區一個附有小花園的社區,園子也不過幾坪大,建方原就種好了幾棵樹如垂葉榕、福木、美人樹、羅漢松等,我自己又種了株櫻花及楊桃樹,再加上一些草花,幾乎把個小園子填滿。

住家後面鄰近山坡地,建方保留了一塊空地,空地那邊是一座高爾夫球練習場,空地產權不屬於住戶,但我們可利用種點什麼。我們就利用工作之餘種點菜,也種了幾棵樹如龍眼、橄欖樹等,雖不見結果,但看出去一片蒼翠也甚可喜。

有天我在社區巷道散步時,發現一處牆角長著一株樟樹苗,如任由它長在那兒, 遲早有一天會命喪在工人的除草機下, 我於是把它移植到後院,種在後方接近與右鄰的「邊界」上,就一棵樹嘛,何況也非私有地。十幾年過去,小樟樹安心立命的長著約有二層樓高。有一年右鄰換了位不大與鄰居相往來的新主人,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樟樹頭被刀斧砍了一道十幾公分的大傷口,有點欲置之於死地的樣子。我大驚,略知何人所為,除了趕快找些濕泥巴包住傷口保護這棵樹,並很誠懇的寫了張字條告訴鄰居,這是棵母樟樹,它會散發出一股香氣具有防蚊的效果,希望我們一起來守護它。

很幸運小樟樹沒有再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如今已長到四層樓高。除了帶給我們清新的氛多精,它也是鳥類最愛棲息的所在。被鳥界譽為最美台灣三鵲一一樹鵲、 喜鵲、台灣藍鵲,都曾結群光臨過。每天起床後,我總會特別走到後陽台跟這棵樟樹Say Hello一下,美好的一天就從這兒開始。

劉菊英(筆名六月)

新北市

E-mail;juneliu6@yahoo.com.tw


李天鐸
2020/04/24 14:59
我的樹不在心中,而是一直都喜歡樹,想著有樹相陪共成長的日子。
20年前買下家宅時,就是看中還有土地,還有可以種樹的地方,因為在山坡上、海拔高度緯度夠,經過長久的尋覓,找到所喜愛的「銀杏樹」,又叫公孫樹、而且樹形好,只是長的慢,每年才長一尺多,在我悉心照顧下,修枝、施肥,特別在秋天來時,等待著綠葉轉黃,那是如黃金般的深洛黃色,愈冷黃的愈美麗,在山谷中成了我們家園的標記,尤其每次回到家,推開客廳門,迎在落地窗外,格外溫暖。
10年前,聽說銀杏樹有公、母?又特別再買了一株,種在遠處陪同作伴,經歷過風風雨雨,有她作伴的地方,始終有股安定的力量,種下自己的希望,伴隨生命渡過每一個完整的日子,這銀杏彷佛家人,是我們的一份子。

李天鐸(本名)台北市
手機:0932157608

(sky.li.608@gmail.com)

凱莉
2020/04/24 11:49
戀戀鵝掌木


凱莉 (台北市)


它是一株高度近兩公尺的小樹,掌狀複葉,枝葉繁茂,兩支如臂膀般粗的主幹紮根在十二吋陶盆內。我和老公一直稱呼它「鵝掌木」,乍看之下它像俗稱「發財樹」的馬拉巴栗,但它油性葉子的形狀較為渾圓,枝幹也稍細些,每一小枝上有七到十一枚葉片作掌狀排列散開,就像張揚的鵝掌,名副其實。


每天早晨,我推開家中的落地窗,當我幫露台上的鵝掌木澆水時,總要抬頭仰望那幾叢延伸到露台欄杆外的茂密枝葉。我常對著這大樹盆栽喃喃自語,覺得離世的老公正在樹旁傾聽。


十六年前,我和老公結婚入厝前,在花市看到這鵝掌木盆栽,被它直挺簡潔的樹形吸引,沒講價就以六千元買下,作為我們新居露台上唯一的主角。初時這鵝掌木約莫一點二公尺高,我們細心栽培,它也長出新綠的掌狀葉回應我們。婚後未久,我們移居上海,仍懇請親人每周來我們台北的公寓為鵝掌木澆水一次。每年暑期全家回台北小住,看到鵝掌木盆栽在陽台上挺過一次次颱風的吹襲,總令我們驚喜又欣慰。


五年前,老公發現罹癌,驚惶失措中我們倉促搬回台北,家中唯一屹立不搖的就是鵝掌木。接下來,老公抱持鬥志,堅強接受一連串化療和標靶新藥試驗,希望能戰勝病魔。許多個早晨,我看見虛弱的他坐在客廳沙發,凝望著落地窗外的鵝掌木,沈默無語。


在那段艱因的時日,或許是我專心照顧病中的老公,因而疏於照料盆栽,有一陣子,鵝掌木上許多葉子變枯黃,頻頻落葉,就如同原本身形魁梧壯碩的老公,不敵癌細胞的摧殘和藥物副作用,逐漸變得瘦削危顫。然而,老公雖然衰弱,仍提醒我要幫鵝掌木澆水。猶記有一日,老公走到盆栽旁,心疼地撫摸鵝掌木的枝幹,邊說「怎麼變得這麼秃啊?」,我面對這一幕,只有無言的心痛。


人生的無常猶如大自然的變換,老公離世迄今已經兩年。我日日勤為鵝掌木澆水,也為它施肥、整理枝葉。看著這株盆栽,我總是倍加思念老公,腦海中流轉著往事片段。意外的是,鵝掌木這兩年竟重現活力,不斷冒出新支幹和嫰葉,幾叢茂盛的枝葉且迅速往上往兩側延展,形成了一株小樹,佔滿了露台大半個空間,風吹來時枝葉婆娑搖曳,每天清晨還有鳥兒在樹上嘰啾棲息。 


家中孩子也察覺到鵝掌木生機復甦。我對孩子說,這是爸爸透過長大長壯的鵝掌木告訴我們:「我很好。你們也要好好的。」這株鵝掌木見證了我們夫婦十六年來的情緣,也串起了家人的情感。


e-mail : carriesu2005@yahoo.com
(carriesu2005@yahoo.com)

乖乖
2020/04/23 22:05
為愛種樹     
蔡銘聖  (新北汐止)
民國72年和太太相戀,曾出差到日本,撿了2片楓葉外加一張卡片送她,83年搬家整理抽屜,意外發現太太的珠寶盒裡居然放著當年我送她的「愛的禮物」楓葉、卡片,感動莫名。
為了珍惜這份楓葉情,我決定在自家小花園「為愛種楓樹」,這樣天天可看到楓葉,更便於觀察楓樹四季變化的不同景觀。於是挑選一棵大楓樹移植花園,藉著它旺盛的生命力,象徵我們夫妻的感情長長久久。
楓樹從陽明山運來時,樹齡已經25年,樹徑超大,約20幾公分;因屋子位在山坡地,花園位置在地下一樓車庫的樓上(其實是2樓),園藝人員表示沒事先勘查場地,不知此種狀況,擔心楓樹無法存活,建議樹幹周圍的土還要加高,樹根發育路徑才有空間。
我們從沒自己動手種植大樹的經驗,沒親身體驗過運土、種植、鬆土、修剪這種辛苦的差事,心想若將這些雜事全交園藝店承作,雖然一次搞定,坐享其成卻沒成就感,也失去種植楓樹的核心價值,決定自己完成花園後續施作及維護。
我們用了三根粗竹子架住楓樹樹幹以防傾倒,為加高土層,和太太又拿著圓鍬上山鏟土回來補土無數次,8歲兒子和6歲女兒也興沖沖的搶抓蚯蚓回家養,想借助蚯蚓天性善於鑽土的本能幫我們鬆土。土層加高一段時間,遇雨坍塌幾次,我只好去撿拾建築工地廢棄的磚塊廢物利用,像排積木般的,在楓樹樹幹四周用磚塊鋪成一個圓形花台,把樹幹周圍補強固定,至此以後,楓樹越長越茂盛,26年來遇上多次大型颱風也屹立不搖,樹型漂亮.風姿綽約。
人生就像一棵種子,播種的事交給自己,收穫的事交給時間,26年前「為愛種楓樹」,如今楓樹樹齡已51歲(移植時25歲),不但綠意盎然,它的種子藉著小鳥的啄食隨風飄送,也在鄰家花園落地生根,整條街有六戶長出和我們家一模一樣的楓樹,展現生命源源不絕,永續傳承的風範!
  email:travistsay@gmail.com(travistsay@gmail.com)

王淑美
2020/04/23 20:05
閱讀森林

王淑美/新北鶯歌 

我是一位專業的說書人,用另一個稱呼能讓你更認識我,孩子們都叫我故事媽媽。記得在貓頭鷹圖書館受訓時,館長曾以繪本「花婆婆」做為我們的座右銘,用力去灑下閱讀的種子。

入班說故事的源頭,就是單純去自己孩子班上替老師「看頭看尾」,讓他們能安心去開會,並且在這短短的卅分鐘,介紹好看的書籍給孩子們閱讀。在學校長期服務,發現一個狀況,低年級學生剛學會ㄅㄆㄇ,最有閱讀的動力,到了中年級,不管是老師或家長,把孩子往圖書館一丟,彷彿孩子就會自動偵測書在哪裡,然後會自動閱讀。大多數的孩子幾乎都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和閱讀漸行漸遠。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特的想法,我的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從自己的興趣去發現喜歡閱讀的類型,甚至讓他們感受到閱讀是一件美妙的事。我服務的對象從小一到九年級,不管是哪個年級,總是有適合他們閱讀的書單。

一棵樹要成長絕非一朝一夕,當你抬頭看著樹葉成蔭的大樹,總是需要歲月的累積,才能為人們遮風避日。閱讀也是一樣的,當孩子學會識字,進而開始閱讀書籍,若家人師長未能一步步陪伴,這個閱讀的幼苗,是很不容易長大的。然而速食文化的影響,這樣的閱讀推廣,常常因為無法在短期看到成效,被人忽略,以為培養閱讀習慣就是圖書館購入大量的書籍、將圖書館翻新吸引小孩駐足,當然不是指這樣不對,而是硬體與軟體兩者需要的是互相幫助,一昧的拉高硬體設備,卻無足夠經費培養說事人才,卻只是事倍功半之效。

我們像是「哪啊哪神去村」裡的造林人,在自己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看到樹林成林的美景,但我們堅持灑下閱讀種子的行為,將來當種子發芽,長成一片森林時,我相信那一定是十分美麗的畫面。也為了這個美麗的遠景,我一直努力不懈的執行我的使命。

mei0815@gmail.com
(mei0815@gmail.com)

cherry
2020/04/23 19:57

黃槿樹一日花一世情

作者:CHERRY

鄰近海邊的老家,旁邊軍營內幾棵「夾竹桃樹」是躲迷藏的地方,大量種植「木麻黃樹」的防風林是天然童玩遊樂區,快到沙灘的「林投樹」隱藏有兒時秘密的基地,許多過往童年記趣,都留在那些樹欉裡的故事中。

那棵「黃槿樹」最是懷念難忘,多年來經過風吹雨打,歷經幾番無情砍除,依然生命力旺盛繼續存活下來,當初栽種,說是具有抗鹽抗旱的特性,可作為海岸地區防風、定沙、防潮的樹種,海岸線會因為風化潮流導致逐年消失之故,黃槿葉片形狀很大,還可以阻擋赤炎當頭的烈日,隨著歲月增長,樹根發於泥土之中,生枝綠葉於天地之間,不斷地向著天空肆意擴散發展,漸漸地變成一棵綠意成蔭的大樹。

「阿姑」住樹旁自建小木屋裡,夏天高溫炎熱就依靠「黃槿樹」有遮陽消暑之喜,但是遇到颱風被強風吹襲斷裂的樹枝,紮實砸在屋頂上會造成裂孔有漏雨之憂,待天氣晴朗時,在劫難逃慘遭鋸掉樹枝以杜絕後患,讓人又愛又恨命運多舛,還是能夠在逆境中化危機為轉機,絕處逢生堅韌開枝散葉再活了下來。

「黃槿樹」的葉片可供作蒸煮糕粿的墊葉用,因而有「粿葉樹」之稱,逢年過節製作紅圓、發粿全出自她巧手享有的福氣,濃郁回甘的傳統古早味,是一輩子難以忘懷的味道,「黃槿樹」所開的黃花俗稱為「朴仔花」,花開壽命短短維持不到一天即凋謝,亦有「一日花」別稱,卻是能夠活出燦爛存在價值來,這些樹知識都因為有「阿姑」才懂得,當時臨終思維前衛選擇「樹葬」,或許是愛樹有緣的因故吧。

萬物皆有情,有如樹根般盤距在心中深耕不容遺忘,要能做到「樹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輝煌需報恩」,回報的愛就要及時,一旦人事物不在了,一切終成惘然徒留遺憾,「阿姑」短暫生命如樹般生根,思想起昔日無限感嘆。

心中有樹一世情,讓人懷念童年樂趣無窮,讓人憶往點滴洋溢感動,回歸初心重溫起往日情懷,依舊令人動容,人間一樹「黃槿」永留心間,自然記取存在時的風姿幸事。

y04267@yahoo.com.tw

(y04267@yahoo.com.tw)

禾月
2020/04/23 12:58
兄弟樹 林月榮(台北市)
大約五年前開始,每個星期有兩天,我會騎單車經過住家附近一個小於45度夾角的彎道。這個彎道夾著的是一大塊漏斗形狀的空地(現在已經是停車場)。
就在這漏斗尖端,也就是彎道的夾角處,緊密交錯長著樹徑各約有25公分不算小的兩棵樹。一棵是樹身帶刺,每年四、五月開出大大橘色花朵的木棉,另一棵則是每年秋季,樹梢由粉紅而紅褐而深褐色變化的台灣欒樹。
它們從樹根往上共有一百公分左右,完全緊密的相互依靠,然後再分開各自伸展樹幹。這極特殊的交錯生長,讓我在它們的樹蔭下等紅綠燈時,總愛好奇的心中默默和它們對話~

你們是怎麼樣一起長大的?
你們是兩棵大樹欸,怎麼可以這樣共同擁有一塊小小的六七十公分方圓的地面?

在看不見的地下,你們的根系如何分配地盤?你們應該各自擁有不小的地盤,才足以抵擋風吹雨打吧。

木棉的刺會不會刺痛欒樹?

當初還是種子的時候,你們常常在一起玩躲貓貓嗎?要不然,怎麼會擠在也許只是個小小的石縫中,然後一起長大。
在長大的過程中,你們可曾吵架或打架?

你們是如何決定誰往右長、誰往左長?猜拳決定的?還是有請教美術老師、建築師或生物學家?否則,你們怎麼會有這麼美麗又護身的交錯。
交錯之前比較痛苦,擠得很。交錯之後比較快樂吧,各自有了自己的空間。

你們應該很慶幸自己悄悄地長在這最角落。非常低調,好險,才沒有被人們拔除,可以綠葉成因。

現在你們終於茁壯,而且輪流開花、長滿綠葉。你們會因為給路過的人們帶來好空氣、好景色而驕傲嗎?
身為一個經常路過的路人,我是很為你們的成長讚嘆的。讚嘆那生命的奧妙;讚嘆那成長的堅毅。也為你們的貢獻心存感激。

說真的長在這兒的你們,還真有點勵志呢!
俗話說「樹頭立給它穩,不怕樹尾做風颱」。
又說「遠親不如近鄰」。即使來自不同的父母(樹種),只要有緣彼此珍惜,還是可以好好的共享一塊地,展望各自的一片天。
這些生存的智慧,在你們倆的生長上,再次得到了印證。在我心目中這更是我們台灣種族融合的象徵!

眼見你們倆緊密交錯、各自茁壯,始終笑而不答、昂首挺立,我卻心中一問再問,達成我們美好的邂逅,似乎這樣彼此默默的反而更有趣,對吧?兄弟樹!

email:
lin3822@icloud.com(lin3822@icloud.com)
頁/共 1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