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31 18:15:34瀏覽241|回應0|推薦3 |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分成品類共有十三:第一序品,即「教起因緣分」;第十三囑累品,即「依教奉行分」;餘從報恩品以訖成佛品,共有十一,即聖教正說分。今明此「聖教正說分」,有「稱性頓宣」與「應機漸說」之二。「稱性頓宣」者,即報恩品首。「爾時世尊」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一節。「性」者,即一切諸法如如之真實性,此一切諸法如如之真實性,乃佛陀如實證得,亦即本經所謂「心地觀」者是也。唯此稱性如實之法,始為一乘真實究竟之理。
故佛陀於菩提樹下,最初三七日中轉大法輪,即為菩薩頓宣一乘圓妙之法。但凡小根性不能領受,於是次轉四諦法輪,以及隨眾生根性而宣說種種妙法。 今此經首便稱性頓宣佛陀自證之如實妙理,亦同華嚴之僅可為地上大士而說;在未證二空之二乘尚不能領受,況於天龍等在凡之眾生乎?故佛於爾時從三昧起,即唯告彌勒等大菩薩,稱其所證之如如實性而頓宣說之。
頓宣,是直說佛果上自證自住之大乘妙法。然此妙法,若嚴格言之,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故言頓宣,是不藉位次而說者也。但此心地觀之真實妙法,雖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而佛與佛實無藉言說;言說所為之極旨,端在彌勒等十地滿心位登等覺之大士,於不久期間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補於佛位,故正應為之頓宣也。
若此會諸大菩薩,可從始至終直宣其真如實性之心地觀法,但此會中有妙德等之初機眾生,未堪受此一乘究竟佛果之妙法,故次有「應機漸說」──始於欲界及上二界人天等之「五乘共法」,從此品以訖離世間品皆是;繼有應聲聞、緣覺等之機說「三乘共法」,從厭身品以訖功德莊嚴品皆是;後乃再歸到應菩薩等之機而宣說之「大乘不共法」,從觀心品以訖成佛品是,此「聖教正說分」之所以有「稱性頓宣」與「應機漸說」之二科文也。
「報恩品第二」者,恩、即德惠之義,凡於己身能有所增益之道德、學問及資用等,皆名之為恩。彼既有恩惠於我,吾人應思木本水源,不能忘其根本,故應知恩而報答之。品,即品類,即是一經文義有各種之性質;今將其相類之一分而合聚為一品,故名報恩品,此品次於前之序品,故名第二。 恩有四種,即父母、眾生、國王、三寶是也。此四種對於吾人皆有恩惠,故應報之。 -------------------- 1、以上摘錄:太虛大師講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報恩品第二) 2、資料來源:http://book.bfnn.org/books/0971.htm
而上述的四恩乃見於經典最後的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或稱《心地觀經》報恩品部原文資料:
……爾時,佛告五百長者:『善哉!善哉!汝等聞於讚歎大乘心生退轉,發起妙義,利益安樂未來世中不知恩德一切眾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間之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即是「四重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而「三塗苦」:則指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