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14 22:59:44瀏覽253|回應0|推薦1 | |
佛學名詞解釋
一、識 (術語)梵語,婆哩惹[何-可+爾]Parijn^ana,心之異名。了別之義也。心對於境而了別,名為識。唯識論一曰:「識謂了別。」
同五曰:「識以了境為自性。」
大乘義章三曰:「識者乃是神知之別名也。」
止觀二曰:「對境覺智,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了了別知名為識。」
同四曰:「識是一期心主。」
往生禮讚曰:「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出處:佛學大辭典
二、八識
(名數)法相宗謂耳目鼻舌身意六識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為我執。謂執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以為我者也。其義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出處:佛學大辭典
三、識主:(術語)為識心中之主者,即第八識也。 出處:佛學大辭典 ------------------------------------------------------ 個人體悟與分享~
自我的意識想法、心念對行者而言從觀照到捨離,從學習放下自我意識到循循善誘來開導他人,進而不斷與人溝通協調,修正己失、精進保任,常常覺的佛菩薩很慈悲的引導行者,總有契機出現讓錯誤的心念一轉,也就有開啟了不同的契機與善因緣。而禪宗不立文字就是用以破諸相,尤其捨離多少年積累的知識、主觀意識等等思想觀念,能廣納大眾的想法而去包容,故世尊能於娑婆世界行大慈悲廣度芸芸眾生,故知: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而在「六祖壇經」: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解,與義作仇家。也指導了學習佛法,仍要從根本經典的學習、體悟、實修。
同時「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進階教導我們要徹底放下自己、或是來自於他人種種的想法,捨離了一切,不起煩惱、不起分別心,不落入執念,方能做忄的主人, 廣行願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