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17 22:04:25瀏覽421|回應0|推薦2 | |
節錄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第三十一> …增語此增語既非有如何可言,即八解脫。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增語,是菩薩摩訶薩,即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增語,是菩薩摩訶薩,善現汝復觀何義言,即八解脫。若可得若不可得增語非菩薩摩訶薩。即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因此查了<八解脫>相關佛學名詞,分享如下~ 壹、三明、六通、八解脫。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八解脫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 八解脫:( 參考<佛學大辭典>:http://baus-ebs.org/fodict_online/ ),包括「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貳、八解脫 l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貪不起,故名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定而起,緣欲界之色也。(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使更為堅牢,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為不淨觀。(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故名淨解脫。於定中除不淨相,唯觀八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也。觀淨色而不生貪,足顯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於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於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脫之位,依第四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也,所異者上二項為可憎之不淨色,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是淨觀也。(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方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心而棄捨之,故名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者,滅盡定也,是亦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故名解脫。
l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對色有執取,透過不淨觀,離開對一切色的執取。(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對於色的執取已經解脫,但仍要繼續對外色觀不淨,以達到對於色完全不執著而且保任的狀態。(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淨解脫,即觀一切清淨;身作證是見全身如透明水晶;具足住是證量圓滿;即透過一切清淨而身心清淨。(四)空無邊處解脫,即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也就是滅除了有對的色想,修空無邊處的行相而得到成就,安住於空無邊處天。(五)識無邊處解脫,即識無邊處具足解脫;也就是棄除空無邊的心念,修識無邊之相而得到成就,安住於識無邊處天。(六)無所有處解脫,即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也就是棄除識無邊處的心念,修無所有之相而得到成就,安住於無所有處天。(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也就是棄除無所有的心念而得到成就;安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天。(八)滅受想、身作證、具足住、解脫超越了非想非非想,也就是棄除受想,滅除一切心之心所法,證入滅盡定,亦即滅受想定。
l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觀想圓滿能夠安住定中而稱為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而(四)~(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稱為滅盡定。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