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3 18:36:02瀏覽2587|回應13|推薦147 | |
2010/1/20(三)晨: 行善種福德,懺悔增智慧, 改過提悟性,念佛消業障。 醫學家雷久南博士曾說:「宇宙是一大圓圈,你放出去什麼,將來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你要別人善待你,你首先就要先喜歡別人。你如果傷害了別人,將來別人也會回來傷害我們。」所以一個人如果希望將來有很好的福報,現在便應該趕快種善因,做善事,將來才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行善可以種福德,那如何行善呢?星雲法師說過:「佈施法門多,初品金錢與物質,中品發心力供養,上品隨緣說好話,上上品恭敬與歡喜。」金剛經上亦一再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無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僅僅是出錢或捐獻物品救助別人,這種善行就比較屬於較低的層次;如果能進一步發慈悲心去救人,為行善而行善,不在沽名釣譽,則更為可貴;如果能隨時勸人為善,鼓勵別人上進好學,則功德更大;如果能經常保持一個慈悲歡喜與尊重別人的心,隨時對人作「語言的佈施」(打招呼、問候),「容顏的佈施」(含笑、慈顏、注目),「身行佈施」(帶路、代勞等),「心意的佈施」(對人同情、同樂),則是最上乘的善事。 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十幾歲時就隨佛陀出家,很調皮,常喜歡說謊作弄別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團中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漸生不良習氣。佛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有一天佛命羅睺羅端大盆水洗佛的雙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佛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睺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佛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兒答:「這是洗足盆。」佛問他:「這個盆可以用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說:「對。一個人如果心不清淨,言而無信,則永遠不會受人敬重。自甘作賤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腳下成為低賤的用具,永遠不能被人所重視。你如果不改錯誤的言行,就如同這盆。」佛陀說後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羅睺羅:「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為它只是一個粗盆。」佛陀說:「對。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不學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別人也就不會刻意去愛惜他。」佛指著被踢翻而覆蓋著的盆子對羅睺羅說:「現在覆蓋的盆子能裝下水嗎?」「不行。」佛陀說:「你現在正如這個盆,心口均不清淨,屢說妄語,顛倒是非,指空為有,指有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愛。」羅睺羅受到佛陀一連串的教訓後,異常羞愧,隨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懺悔,今後決心痛改前非。羅睺羅因為誠心懺悔增智慧,真心改過提悟性,後來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持續累積密而不宣的善行義舉,安住佛法,精進以求無上佛道,因此世尊授記羅睺羅,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唐朝懷感大師曾說:「以至誠之心念佛,即是意業行善。口稱名號,即口業行善。合掌禮拜,即身業行善。因此三業行善,故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見,至誠念佛、拜佛,即圓具萬德、眾善,能消業障。然而,念佛的目的並不是在求福消災,而應該在以佛心來代替凡心,使人心光明清淨。所以念佛不應只是口念,而應心中常以佛為榜樣,隨時學習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眾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將來能成聖成佛才有意義。因此念佛應該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檢討自己的一個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使自己達到佛的境界。因此不應該將手段當作目的,而忘記了原來的目的。因此我們不僅要「念佛」、「禮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須進一步去「學佛」、「成佛」,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和應有的態度。(資料來源:雲鶴教授:人為什麼要行善更要求慧)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