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3 20:23:29瀏覽710|回應0|推薦4 | |
我常想,如果當年我選丙組,可能會走上洪蘭研究的這一塊領域,因為「人的大腦」實在太有趣了。想當年孩子小時,大約有十年時間我浸淫在兒童發展、教育等方面的書籍,其中很多書談的就是「大腦」。 認知心理學早期是以實驗、社會調查來進行,但人類社會是複雜的,基於對人的尊重,更不可能「控制變因」來做實驗。但即使如此,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科學家對人類大腦與認知、學習、行為等方面的成果。 今天,賴於科技幫忙,我們真的可以「看到」不同的情緒、行為判斷在人類大腦中的反應。不僅如此,腦神經科學家也可以藉著科技的幫忙,看到口足畫家在沒有手的情況下,大腦如何發展神經,輔助口足去達成原本屬於手的任務。(以下這篇文章未提到這個) 洪蘭:大腦的秘密 樂在其中 這種新知的喜悅,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和腦磁波儀(MEG)等腦造影儀器發明之後,更是泉湧而出。我們現在可以在活人大腦中看到人怎麼作決策,有沒有說謊,怎麼處理悲歡離合的感情問題,過去的黑盒子,一點一點的被打開了,那種興奮真是不可言喻的。 現在科學家看到為什麼「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要說真話,因為說真話時,大腦活化的是愉悅中心,而說謊話時,大腦活化的是厭惡中心,難怪只要有良心的人,說謊後心情都不好。科學家也看到在感情上被人拒絕,在學校中被人排斥時,大腦活化的地方跟我們身體實際感到痛是同一個地方。 過去看不見,摸不著的心智結構,如道德信念、意圖、喜好,甚至意識,現在都漸漸在大腦中看到了。新科技挑戰了過去我們對人性的看法,也看到了為什麼中國人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這個研究很有趣,實驗者給甲一百元,請他隨意跟乙分享,多少不拘,假如乙嫌不夠,他可以拒絕,這時甲的錢就被實驗者收回,兩人都沒有;但是假如乙接受甲的餽贈,那麼甲的錢就是一百元減去給乙的錢。例如,甲給乙卅元,那麼甲自己就只有拿七十元。 就自我利益來說,不論甲分乙多少錢,乙都應該接受,就算只有一元,也比完全沒有的好。但是實驗結果並非如此,只要乙覺得甲不公平,看不起他,就寧可大家都沒有,也就是說,乙心中一旦覺得不爽了,他就寧可自己沒有,但是至少要讓甲也沒有。 實驗發現只要少於甲的五分之一,就有百分之七十六的人會拒絕,如果是三分之一,就有百分之六十七的人願意接受。實驗者在受試者作決策時掃描他的大腦,發現受試者大腦背側前額葉皮質(DLPFC)有大量活化,顯示認知在控制感情的衝動。假如這時用低頻率跨顱磁刺激(TMS)去中斷右邊DLPFC神經的活動,那麼,受試者就願意接受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儘管他心中覺得不公平,他還是會接受,即意念與行為分開了。 但是假如甲是電腦而不是真正的人時,乙就願意接受電腦隨機分給他的任何錢,就算少於五分之一也沒關係。這就很有趣了,因為可見問題不是在錢上,而是在感覺公不公平上。神經科學家很早就知道人不是理性的動物,但是用實驗這麼清楚看到,這還是頭一次。 列德曼說時間長、薪水少,但是只要這工作是有意義的,就沒有關係。人生最美滿的事,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人付錢給你做,還求著你做。許多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活得很長,大概就是這「樂在其中」的關係吧!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8/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