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謎底揭曉:老牌雜文手——丹扉女士
2008/07/26 06:26:00瀏覽2422|回應0|推薦9

1988年,李德懿和鄭錦先在北京重逢,一別40年,物是人非,但是金蘭重聚的快樂是真實的。重歸故里,鄭錦先已經是台灣著名作家,筆名丹扉。一去經年,變化是難免的。

對人間百態的關心,並以自嘲、諷諭的手法醒世、警世、喻世,對於事物的刻畫十分精細。丹扉對於女權運動不遺餘力,人稱「文壇俠女」,人如其文,既樸實又俐落,以諷刺文著名於文壇。(鄭秀婷撰寫)

幾篇文章是分別來自《見刺集》,《折枝集》,《伐桂集》三書。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張瑞芬副教授在一篇探討臺灣六O年代作家的文章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 2006年12月,提到了這位臺灣女性專欄作家始祖——丹扉女士。

........

六0年代還有丹扉與陳克環。她們偏離抒情路線,改以理性/知性評論時事的姿態,撰寫專欄雜文,隱然形成了七0年代婦運諸人如曹又方的前驅。在時代定位與文學歸屬都相當不易的情況下,著述雖多,卻因大眾文化的暢銷通俗屬性,削弱了文字技巧的認定,也較為文學史或一般評論所忽略。


此一時期的女性專欄雜文家不重文字的優美,而重在對時事與社會的反應,她們彰顯女性多元化寫作的意義,並且首先打破通俗與嚴肅文學的界線,普受一般大眾歡迎。以世代來說,是繼鍾梅音、葉曼而下女性專欄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即丹扉(鄭錦先,1926-)與陳克環(1926-1980)。她們的「婦人之見,鏗鏘之筆」,在七0年代中期可叵(張曉風)的幽默諷喻,曹又方或薇薇夫人鼓吹女性權益前,擔負了婦女對社會諤諤之言的重要角色。再往下,才開啟了八0年代黃碧端專欄的榮景。

丹扉,早年於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畢業,在臺曾任記者、編輯、教師諸職。據丹扉近年受訪時表示,一九四九年原本只是搭朋友便機來臺遊玩,竟因此與家人兩岸睽隔,一別數十年。 丹扉出現文壇的模式,是先以通俗文學雜誌為據地,一九六二年起,在《皇冠》雜誌撰寫雜文專欄「反舌集」,而後在《臺灣日報》寫「婦人之見」方塊。其文字機智幽默,理性平和,加以丹扉作風直率,好作中性打扮,能「言人之不敢言」,頗有個性,深受讀者歡迎,被稱為臺灣女性專欄作家的開山祖。桂文亞亦曾稱讚她的諷喻文快人快語,頗有不讓鬚眉的雄風。

比起稍長一輩的葉曼(1916-),丹扉算是新崛起的寫手,六0年代中期葉曼返國,當時也正於《婦女》雜誌撰寫專欄,丹扉的專欄雜文,一九六六年以下,陸續結集《反舌集》(1966,皇冠)、《婦人之見》(1968,平原),一九六八年而下,陸續又有《吸塵集》、《搬弄集》、《見刺集》、《伐桂集》、《往返集》、《折枝集》、《管窺集》…共計二十餘本,都是專欄雜文。至九0年代末,丹扉仍健筆不輟,於北京出版《南人北腔》、《快人快語》諸書。

( 興趣嗜好收藏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lingwuliu77&aid=207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