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4 18:52:53瀏覽128|回應0|推薦3 | |
尋古之幽 31 認識甲骨文 2012-03-28 oracle calligraphy 陽追足徙食養再田而勿畀望 主講人: 中華民國書法教學研究學會 陳文樹老師 筆記:陳進益老師 拍照及錄影:李俊嫺老師 【 】陽,會意字,甲骨文的左邊是"阜",原本為上古時代梯子的形象白描,在此表示有台階的山坡,右邊上部是"日"表示太陽,下部是一個表示陽光照射的符號【】整個字形會意日光照射在山坡上的狀態,金文又加上了几道太陽射出的光芒【】即勿,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陽,說文:陽,高明也,從【阝】易聲,本義指山南向陽處。 【 】追,會意字,甲骨文的"追"字為上下結構,從【】從止,上為臀尻的象形,下邊是一個腳趾的象形,表示跟在屁股後面追趕,金文的"追"字在左邊又增了一個表示道路的符號"彳",小篆將屁股下的足趾和表示道路的"彳"合為一體,從而成為從辵從【】的會意兼形聲字,隸變後楷書寫作追,說文:追,逐也,本義為以兵追擊敵人。 【 】足,象形字,甲骨文的"足"字像一個腳趾腳掌小腿部份俱全的人腳之形,金文稍訛,除乃保留腳掌腳趾的形狀外,小腿部份則以一個圓圈代替表示腿肚子,篆文一脈相承,隸變後楷書寫作足,說文:足,人之足也,在体下本義指包括膝蓋和腳在內的整個小腿,俗稱曰腳,步趨舉止曰足,作左旁時寫作"足",上口下止的"足"(路字之左邊部首)。 【 】徙,會意字,甲骨文的"從"字左邊是表示道路的"彳",右邊是前後兩隻腳,兩形會意表示步行在道路上的意思,金文的"徙"字與甲骨文相似,只是腳形更為直觀,並將腳填實更像,篆文的"徙"字將表示道路的"彳"演變為三條曲線,又將其中一隻腳移在其下成為從辵從止的會意字,隸變後楷書寫作徙,說文:徙,移也,本義:遷移。 【 】食,會意字,甲骨文的"食"字下部是一個食器(即豆)的外形勾描,食器上的錐尖和兩側的兩個點表示已盛滿外溢,上部的三角形,乃是一個表示男性的符號(與令、合、今等字中的【A】符號相同),兩者會意表示這是留給外出狩獵採集即將返回的男人們的食物,金文稍訛,省略了外側的兩點,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食,說文:食,米也,本義為張口吃飯。 【 】養,甲骨文的左邊是個大羊頭(即表示"羊")右邊是個【攴】字,是手(又)拿鞭子放羊的意思,所以這是個會意字,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略同,上古牧民過著游牧生活不能定居,"以牧為養"凡"養"就要給食物,小篆把【攴】去掉了,在羊下加了一個"食"變成會意兼形聲字,隸變後楷書寫作養,說文:養,供養也,本義為飼養。 【】再,甲骨文寫作【】,金文和小篆的"再"字構形與之一脈相承,演變的軌跡清晰可辨,與"冓"相比可知"再"與"冓"同出一源,均與男女兩性的性交有關,隸變後楷書寫作再,說文:再,一舉而二也,從冓省,"冓"為二魚相接呷,省為二魚,本義為兩次,第二次又表示事物的兩次發生或重複出現,如:一而再,再而三中的"再"。 【 】田,象形字,甲骨文像阡陌交錯的土地形狀,只是中間橫豎的筆畫有多有少,方框內縱橫交錯,就像大地被壟埂分割成的一塊塊的農田,周代曾推行井田制,將田地劃作"井"字形,八家為一井各占據邊上的一塊私田,中間則為公田,金文稍簡,篆文承接金文並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田,說文:田,陳也,本義為耕種的土地。 【】而,象形字,甲骨文的"而"字像人的下巴長出鬍鬚的象形,金文和篆文的"而"字保留了字形上的相似,但象形的韻味和含義蕩然無存,隸變後楷書寫作而,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實際上"而"為頰毛之形,但詞義並不是頰毛,這是上古先民用青年人長出鬍鬚來表示人生的轉折,表示由青年步入成年人之列,本義為頷下胡須。 【】勿,象形字,甲骨文像雲層間射出陽光形,用以表示雲的形色,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勿,說文:勿,州里所建旗,右象旗柄,左象旗之三游也,本義為雲的形色,"勿"作組字構件時,仍含有"不"的意義,如物品的"物"字,原義為不殺之牛,由不殺而存在,引申出了物品之美,"吻"表示以嘴相偎後的不咬狀態。
高山青 高山流水 甲骨文藝術化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