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5 22:27:29瀏覽143|回應0|推薦0 | |
尋古之幽 32 認識甲骨文 2012-04-11 oracle calligraphy 內介彭代秉后元石咸君乃無 主講人: 中華民國書法教學研究學會 陳文樹老師 筆記:陳進益老師 拍照及錄影:李俊嫺老師
【】內,象形字,甲骨文寫作內,像日光自屋頂孔隙、窗戶射入屋內之形,金文字形則演變為"內",表示屋舍的【】形符號,中增添一個入,"入"是一個表示進入的抽象符號,當然一釋意與金文更為相符,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內,說文:內,入也,從【】自外而入也,本義為進入,是納的初文。 【】介,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介"字是一個面朝右側站立的人形,腿部的前後四點表示裹腿,金文的介字將曲背的人形下部的四點改為前後兩長點,篆文承接金文基本相同,楷書構形在隸化過程中產生訛變寫作"介",說文:介,画也,從八從人,人各有介,所釋為引申義,本義當為綁腿,又當為人披甲衣、武士的裝備。 【 】彭,會意字,甲骨文的"彭"字,左面像一面鼓,右面的三斜點表示擊鼓時不斷發出的聲音,甲骨文時期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其偏旁的形左或右並不影響文字的意義,因而,甲文中也有鼓形在右者,金文和篆文的彭與甲骨文相似,乃一脈相承楷書緣此寫作"彭",說文:彭,鼓聲也,本義為擊鼓聲。 【】伐,會意字,甲骨文的"伐"右邊是一把長戈,左邊是面朝左站着的人,戈的長刃正砍在人的脖子上,金文略同, ,篆文也是左邊人右邊戈的結構,只不過戈和人已經分離成為左右結構,楷書的形體直接由篆文演變而來寫作"伐",說文:伐,擊也,從人持戈,本義為擊刺砍殺,由此可以引申為攻打、討伐。 【】秉,會意字,甲骨文的左編是一棵"禾"穗子向右彎垂,右下部是一只"手"是用手拿禾的意思,所以"秉"的本意就是一把禾稻,金文中的"禾"就更像右邊彎垂的大谷穗子,只不過"手"移到左邊去了,但本義未變,篆文的"手"仍然又回到右邊,而且手指伸到"禾"中,表示拿禾稻之意,楷書緣起寫作"秉",說文:秉,禾束也,本義為一把禾谷。 【】后,會意字,甲骨文的"后"字左下方是一個"口"字,右上方是一隻撮成圓筒形的手,表示把手圈在嘴上呼喊,使聲音傳送得更遠的意思,金文后略同,從一口厂有「施令以告四方」之意,一口是說此人之口才是發怖號令者,能以口發令而施之四方之人為后,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后,說文:后,繼体君也,繼体君就是國君,天子之嫡妻曰后,本義為落在后邊。 【】元,指事字,甲骨文的"元"字從字形分析,下面是一個向左側立的人,上面二橫,這二橫不是二字,而是上上下下的上的本字,顧名思義,人的上部自然這是頭了,金文的"元"與篆文的元字大同小異,隸變後楷書下面的人形訛變成了【ㄦ】寫作"元",說文:元,始也,本義為人頭,由此引申元首、元帥、元老、狀元等詞語。 【】石,象形字,甲骨文的"石"字,左上角為石磬的象形白描,右下角的"口"表示從石磬上掉下了一塊,古人正是用如此巧妙的構思表示石磬的材質即石塊,金文和篆文的字形將石磬之形簡省為"厂",厂乃翻轉符號下為石塊之形,其意為可以翻轉搬動的石頭,隸變後楷書寫作石,說文:石,山石也,本義為岩石。 【 】咸,會意字,甲骨文"咸"字從戍從口,"戉"為戰斧之形,表示武器,"口"可表示斧鉞砍下後形成的傷口,凡斧鉞砍及人身,常會造成創傷,因此"咸"有普遍一定的意義,金文大同,隸變後楷書寫作咸,說文:咸,皆也,悉也,從戉從口表示喊殺聲連天,當是眾口齊呼以助威勢之意,本義為呼喊,是喊的本字。 【 】君,會意形聲字,"君"是尹的孳乳字,甲骨文的君從尹(表治理)從口(表發令),會掌管治理能發號施令之人,金文"君"象人主正面拱手而坐之形,以會垂拱而治者為君之意,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君,說文: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本義為掌管治理能發號施令之人。 【】乃,象形字,乃是甲骨文【】(像婦人雙手抱子于胸前喂奶形)簡化而來,將子手臂省去只留下人身和突出的奶頭,就成了甲骨文的乃,正像婦女奶頭的側視形,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楷書在隸變過程中為使兩邊均勻工整,遂在左邊增添了一撇(丿)寫作乃,說文:乃,曳詞之難也,本義當喂奶,是奶的本字。 【 】無,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無"舞"【无】"為同一字,像一個人形(大)的兩側有狀似樹木枝葉的舞蹈道具,整個形象恰似雙手持物而舞的人形,金文形体相似枝葉的形狀繁化,篆文字体將表示人形的"大"字上移,隸變後楷書寫作無,說文:無,亡也,本義作「豐」解,用以表示五谷豐登以舞蹈歡樂。
vcr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