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5 16:01:49瀏覽682|回應5|推薦16 | |
音樂及圖片 取材自網路流傳 二讀馬丁貝克刑案《蒸發》 本文初稿發表於﹝ 以下為修訂稿~ 一開始閱讀本書,以為是間諜戲。因為牽涉到跨國關係,而且是號稱自由國度的瑞典與當年片面開放仍屬鐵幕國家的匈牙利。 一名經常往返東歐的瑞典記者,前往布達佩斯,被察覺已有兩週音訊全無;在他下塌的旅館,財物行李全在,而其人已從人間蒸發。國安局懷疑他是間諜,可能影響兩國關係;馬丁貝克奉命放棄休假 ,秘密前往調查。 本案中間轉折為毒品走私,最終轉回謀殺案,殺人動機更是微不足道。馬丁貝克檔案予人的趣味正在此處,峰迴路轉在你意料之外,又回到意料之中。 我在本書又看到了一位被激怒的凶手,他並不是慣犯,只是一時失手。 匪夷所思的,失手殺人後,善後工作做得如此完美。若非馬丁貝克抽絲剝繭發現破綻......在欽佩馬丁貝克的破案功力之餘,你不得不讚嘆此人的犯罪天才。 除了推理的趣味之外,本書讓我感受良深者,在於作者對四十年前瑞典社會的描述。令人驚異的發現,書中的瑞典社會,跟現在的台灣社會何其相似。也許該說: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相。 這對夫妻檔作家,號稱左翼文學家,以批判資本主義福利社會為己任,並推崇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 在這本《蒸發》裏,容筆者不憚其煩的指出,本書中「讚賞」共產社會的若干情節,並在括弧中加註寫下個人意見: 1.匈牙利一名警探感概說:「美國警方工作量很重,在紐約一星期所發生的命案,等於我們全國一年的分量。」 2.「你很容易從土耳其走私如大麻之類的毒品到匈牙利(代表共產社會),因為在共產國家不可能販賣毒品。如果你從東歐旅行回到能販賣毒品的國家(也就是資本社會),海關人員對你的行李幾乎不注意。如此一來,匈牙利就成了毒品轉運的中介站。」 3.「匈牙利警方以高效率出名,商業部長夫人手提包被搶,她坐計程車來報案,到了樓下,包包就還給她了。」 4.「匈牙利警方應馬丁貝克的要求,在18小時內詢問了6名證人,而且報告以英文完成,在馬丁貝克上機離境之前及時交卷。」 我們與大陸交流的這些年來,並不覺得共產社會比資本社會穩定祥和。 走筆至此,讀者或可看出:四十年前,書中所謂匈牙利採行片面開放的新經濟政策時,跟二十年前大陸初初改革開放時,兩者何其相似。 閱讀本書,有種微妙的親切感。瑞典與匈牙利?台灣與大陸?雖是異國的場合,卻彷彿陌生又熟悉的景象,加上流利的譯筆,讀來順暢已極。何況,犯罪天才的表現與破案的一波三折,令人擊節三嘆。 在資本社會的「亂象」之中,也出了馬丁貝克團隊這些人物,有智慧肯苦幹,對生活雖不甚滿意,卻有相當程度的尊嚴。作者藉此濁世中的幾股清流,提出批判與反思。 我只將之看成:對理想的堅持,可以使人活得理直氣壯些。 《蒸發》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