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撼動人心的復仇故事
2006/07/31 14:22:57瀏覽976|回應5|推薦8

引用文章分享之歌

受到上文的啟發,徵得網誌主人同意後引用。考慮再三,我決定不再當鴕鳥,重貼此文。我的文章有留底,回應文字卻無法救回來;謹向寫下回應的 秋日小語、莫齋、worth 以及按推薦的 網友致歉!若願意再回應,甚表歡迎。(字數若太長被拒,可先複製到記事本改成純文字再複製到回應欄…..

我看柯南道爾《血字研究》

這是神探福爾摩斯的首部曲,柯南道爾一鳴驚人之作。

本書有兩個主題,一是福爾摩斯過人的洞察力:當他看到一個人,馬上直覺反應察知這個人的背景──即出身、職業、居地等等,而又能說出入情入理的觀察步驟。據此線索追查出破案的關鍵,這已是偵探推理讀者早已熟悉的經典神技。

另一主題是:摩門教徒遷移至鹽湖城的歷史、一對受摩門教恐怖組織迫害的父女;以及一雙愛情堅定的戀人,歷險出逃未果。終身勤奮的老父與爽朗如花的女兒,先後遇難;強健矯捷的壯漢,悲憤難已,訂下長期復仇計畫。

老父鄙夷摩門教的一夫多妻制,終身不娶(爽朗如花的女兒是他的養女)。除此之外,他對摩門教條敬謹奉行。但當摩門教領袖通知他:唯一女兒必須嫁給擁有四位或七位妻妾的長老之子時,父女當即決定:與那漢子相約,一起逃亡。

對摩門教的清教徒形象與之前多妻教條的矛盾,我實在是非常不解。特地古狗去了解一下──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1/May/34829.htm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2201/2006/05/25/1745@1060479.htm

選了以上兩個介紹摩門教一夫多妻現象的網頁,有興趣的讀者可去看看。

再從網路上摘錄,簡單介紹一下摩門教簡史:

「1831年,約瑟夫·史密斯在俄亥俄州創立了摩門教。之後,由於被驅逐,一些教徒來到伊利諾伊州的納府鎮。在那裏,摩門教徒獲得了自治權,擁有自己的民兵、法院和法律。
摩門教徒無論男女全部束辮,穿齊踝的服裝,不許化粧和配戴珠寶,報紙和電視在摩門教社區裏也是違禁品。
1847年,摩門教徒移居猶他州鹽湖城。1852年,摩門教首領楊百翰正式宣布在教內實行一夫多妻制。
1890年,摩門教宣佈一夫多妻制非法,並將違法教徒驅逐出教。反對這個決定的摩門教徒離開鹽湖城後,來到猶他州與亞利桑那州的交界地帶定居下來。」

資料中並沒有交代,摩門教為什麼要實行一夫多妻制。倒是我從楊百翰的行徑中推測出:約三十歲出頭的年輕強人楊百翰,率領男女老少萬人隊伍,歷經千辛萬險,來到猶他州,以過人的領袖才幹,在一片不毛之地墾荒有成,並建立鹽湖城及摩門聖殿教堂。(參見下文:鹽湖城摩門聖殿)

大凡以聖徒自居者,總想滿足一些特殊癖好,以犒賞自己的勞苦功高。他又有能力使之合法化,正式宣布實行一夫多妻制。比較匪夷所思者,不奉行者即屬違法,必須處以極刑。以聖徒的癖好強施於他人,要求治下之百姓向自己看齊,現在看來也算是一種不正常的執著吧。

了解復仇故事的背景,有助我們解讀:柯南道爾這部文學味十足的推理經典。

但是,若沒有堅定的愛情,那壯碩的漢子不會以復仇為一生的職志。歷經半世紀,仇人也在摩門教的變遷下離開猶他州,挾其龐大的資財在美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東藏西躲。

憑藉堅忍的毅力、強建的體魄,那漢子一面打工一面追凶。幾度謀殺計畫失敗,來到英倫。若非栽在福爾摩斯手下,真相豈會大白?

看著那漢子的深情與復仇的過程,一度有種錯覺,以為在看華人的武俠小說呢!

正好,今日(20060731)聯副有一篇文章《另一個切.格瓦拉》,可供舉例說明:
http://mag.udn.com/mag/column/storypage.jsp?f_MAIN_ID=220&f_SUB_ID=1478&f_ART_ID=42591
.
這篇文章的結語:「一個英雄本來就有神話與真實兩種面貌,格瓦拉也是同樣的情況。」文中所提:企圖重建格瓦拉真實面貌的資料(或說是史料),卻是無法完全證實的。這也是歷史的吊詭,歷來的史官是否百分百公正呢?縱然史官是公正的,他也是一個人,不能避免有所疏忽或個人信仰的偏執。以至翻案文章比比皆是,孰是孰非,無人可以判定。

愚意以為,既然名列歷史人物,其人生前大概都是公眾人物,公眾人物就要接受公眾的批評,既有好話也有壞話,他的後人對批評者不滿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就事論事提出反駁,也是可被接受的。但意圖以不斷引用、改名推薦,以達到使對方說對不起的目的,不但咄咄逼人,且已是無理的要求。

當我看到某人一再出現在引用欄,情緒大受干擾,且一次比一次煩躁。一再刪除並使用黑名單後,又發現某人改了暱稱出現在推薦欄,感到一陣戰慄,竟有白色恐怖上身的驚懼。一時衝動,刪除兩篇相關文章,以求逃出困擾。

要說「對不起」其實很簡單。若在某人的逼迫之下,我說了,卻是〔口服心不服〕。所以,口說對不起,根本是毫無意義的。正如某人無法說服我,我也無法說服某人。那又何必強要他人認同己意呢?這正是眾言堂的可貴,每個人的意見都有可供參考之處,也是分享的意義所在。

像不像書中的雨夜凶宅?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啥?
2006/08/01 11:07
謝謝告知,真是太多文章,看得有些眼花~

千山獨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更正
2006/08/01 07:01
樓下所列網頁的留言是Rosy所寫,不敢掠美~特予更正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結果忘記貼連結
2006/08/01 03:52

真抱歉,把筆者的留言版弄得花花的,真是脫線~~

http://www.bbc.co.uk/religion/religions/mormon/features/polygamy.shtm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
2006/08/01 03:50

奇怪,我回應的文章之後都無法修改。對這裡的機制實在不熟,還請主人幫忙刪掉之前的英文留言。之前我在圖書館留言,無法以中文留言。抱歉~

我想說的是,我非常贊同千山獨行的這則留言: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rosylovesyou&f_ART_ID=376394。我也認為每個人都有表達言論的自由。對我而言,唯一讓人失望的是雖然重貼的文章對於之前的誤解稍作了修改,卻沒有留下我們通話的過程,筆者後續的這篇感想還是流於針對幾篇文章和故事的結論。自由若讓我們在未查清真相前就下斷論,是不是會變得危險?還記得曾流行一時的瓶裝貓網站,我剛接到這個網站的資料,就義憤填膺地召告諸親友這種不人道的行為,甚至對文中提到最喜好瓶裝貓的幾個國家嗤之以鼻。直到我一再徹查,澄清這原來只是網上謠言。因為話題敏感,很多人都起立即反應,卻沒有人先去查清來龍去脈。讓人有被愚弄的感覺。

我個人對於多妻制其實也不真的有深層的了解,但從找到的一些文章和報導來看,發現有相當多正反的論述。筆者所挑選的這些資料,是我看過屬於比較偏激的論點。這裡有篇 BBC 的報導,是我看到比較以客觀立場討論當初這段歷史。也對於摩門教和多妻制這些名詞現今倒底指得是哪些人,有比較清楚的說明。

希望筆者若對這話題有興趣,能多方參考不同的意見後再調整感想

共勉!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2006/07/31 23:42

Sorry I don't have access to a Chinese computer.  I am very impressed with your remarks in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rosylovesyou&f_ART_ID=376394.  I c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link if I see more objective view in "撼動人心的復仇故事."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personal opinions, of course.  However, it is disappointing to see you made your conclusions based on a few articles.  That, itself, is quite dangerous.

Here is a BBC News for your reference: http://www.bbc.co.uk/religion/religions/mormon/features/polygamy.shtml

I didn't keep a copy of my post.  Maybe I should.  But I'm feeling sick lately and don't want to retype everything. 

Plus this is a topic I can't say I know very well either.  I hope you will do some more research correct some of your points.  (If somebody can read it, please translate it for me.  Thanks a lot.)

Best of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