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07(文白爭議》不要放棄對美的追求!(轉載) 【作者~焦元溥】
2006/03/15 10:46:20瀏覽979|回應0|推薦10

(文白爭議)不要放棄對美的追求!(轉載) 【作者~焦元溥】 

 

畢卡索求學時臨摹竇加、梵谷、高更畫作以精進;年輕的羅西尼則抄寫莫札特樂曲自修。他們的創作與思想非但未因此而受限,反能成為一代大師……

國文改革與教材編選,近年來成了永不落幕的爭議話題。筆者雖非國文專業人士,但高中時曾獲全國國語文競賽演說與古文朗讀冠軍,高三時以資優免修國文,三年前則曾為康軒國中國文教材製作配樂。回顧這十餘年來的學習與觀察,筆者願意提供自己高中畢業十年後的看法。 

今日國文教育的最大問題,筆者認為不是文言與白話比例,而是語文教育無法提升為「藝術教育」。當教材名稱由「國語」變為「國文」,其差別並不只是文字運用、思想內涵、文化水準,更關乎從基礎實用的「語言」升級到討論美學層次、藝術思考的「文學」,教材選擇與教育方向也當以此為主軸。 

所有經典文學作品,幾乎都表現出高度修辭美學。文言文在語文教育的價值,除了其經典性、深刻性和文學性外,更在於其充分發揮中文一字兼備形、音、義的特質。論及排比、對仗,傑出的文言文得以在最精簡的形式中同時達到字數、字義、字音的對比,是世界語文中獨一無二的特色。然而,從最基本的句型到複雜的小說結構,雖然形式不同,同樣的修辭道理在傑出的白話文中一樣可見。這也就是對於程度好的學生,藉由精讀文言文,自可掌握文學修辭之道,形成如余光中教授所言「學生讀好的文言文,才會寫出流暢的白話文」的效果。 

同樣道理放諸人文藝術學科皆準。即使當代不用巴哈時期的音樂法則寫作,作曲學生仍必須研習傳統的和聲學與對位法,以期自規矩中習得如何由音響張弛和旋律對比,表現人性情感的創作技巧。研究昔日經典並不是歌頌死人骨董,而是從中掌握技法與美學,繼而創造新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自幼由抄錄名家作品學寫作;畢卡索求學時臨摹竇加、梵谷、高更畫作以精進;年輕的羅西尼則抄寫莫札特樂曲自修。他們的創作與思想非但未因此而受限,反能成為一代大師。至今仍有無數作家藉抄背海明威作品以提升文筆,道理盡在此矣。 

然而,並非人人皆有傑出的語文天分與藝術感受。作為教育部長,不管會不會寫輓聯,至少當正本清源,幫助廣大學子提升藝術修為。如果文言文經典並不能達到巴哈之於對位法與和聲學的效果,那麼杜部長當就如何提升學生文學程度和美學教育思索,而非從作家出身或作品題材思考。杜部長所言「持開放的態度,從東亞觀點來看台灣文學」,只是以歷史教育而非文學教育的觀點審視國文教材。其先前強調「實用性」的說法,更無視「國語」和「國文」教材的區別。筆者無法相信對生活在中文環境且學習國文近十年的高中學生,其教材必須追求生活化、淺顯化,而非以增進藝術思維與文學程度為考量。 

當主事者以各種非文學性、非藝術性的理由掌控國文教材時,後果將不只是國文需要搶救,更會導致整體語文程度低落酖酖若是連國文修辭概念都沒有,又如何期待學生能寫出表意高明、修辭高雅的外文?當眾多學子心甘情願地繳交大筆學費補習托福作文和GMAT修辭,強背「公式」以求些許寫作技巧仍不可得時,殊不知癥結根本是國文沒學好。 

杜部長以台文所寫的祭父文〈及阿爸講上久的一遍話〉,述及杜部長先翁曾以《三國演義》原文與文學典故,讓年幼的杜部長自潛移默化中學習。如果小學四年級的記憶至今難忘,可否請杜部長也能給廣大學生以及沒有如此博學慈父的孩子,一個學習經典、提升藝術修養的機會?

2006/03/14 聯合報】   http://udn.com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imyang&aid=2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