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1 20:05:33瀏覽299|回應0|推薦1 | |
太極拳以練內為主,向來有"重意不重形"的說法。但這是對功夫較深者專向靜處練習而說的。
傳統的練法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形動",是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由內及外,以外引內,最後做到內外合一,表裏一致,"一動無有不動"。武禹襄拳論說"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李亦佘拳論說"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陳鑫拳論說"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陳發科說"內不動,外不發"。 這些話都是說的"由內及外"、"內外合一"的鍛煉方法。
內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臟、肌肉的動向安排,二是內氣的流轉貫注,都是用意來指揮的《十三勢行工歌》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解釋為"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這都是內動支配外形的明確規定。
中醫理論認為氣血兼顧,以氣為主,認為形體之能抗拒外力,百節之能屈伸活動,是"氣之充也";認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養骨,也是依靠氣的動力。
太極拳以調和氣血、暢通經絡為功能,以纏繞圓轉的螺旋纏絲勁、抽絲勁的技擊方法為應用,其由內及外的鍛煉方法,各式太極拳家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現代教授太極拳者大都只講外動,通常只籠統地說"以意識引導動作",在"心靜用意"、"身正體松"、"舉動輕緩"、"動作弧形"、"上下一條線"等原則下,動作欲向何處,內部即先作好安排。
在頂勁領好,樁步穩當之際,如意欲左旋邁步,則眼神先去,直射平視,脊骨節節松沉,胸腹內部先微微右轉(眼隨意動,身隨眼動),同時緩緩吸氣,臍下小腹微內收,右側胸肌向下松沉,右側腰部倍覺充實,右腰隙(即內腎)下抽落實,似乎托起左側腰隙;胯根撐開,右胯根微向內抽,松胯屈膝,逐漸坐實右腿,成右實左虛之勢,是為吸、為合、為蓄。
使腰部充實,而內勁由兩腹側向腹前彙集於一點。
然後,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輕緩地向左前方邁出,步隨身轉,隨即緩緩呼氣,兩胯根更撐開,兩膝蓋向左右分向前挺(膝蓋不宜超過足尖)。
隨著重心逐漸左移,左側胸肌向下松沉,左側腰部漸覺充實,而其中內勁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兩肩中間骨節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門穴則向後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後有對拉勻稱之意。逐漸坐實左腿,呼氣時部分氣呼出,部分"氣沉丹田",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為呼、為開、為發。
這時,左右胸肌隨著松沉,牽動著內勁,隨著呼氣,有"外往前合"之意。
小腹部兩側的內勁弧形向腹前中線匯合於一點,與眼神和手的動向相一致。完成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發的動作,接著又緩緩吸氣,使氣聚於臍下,腹部內收;左胯根微向內抽,左腰隙下抽落實,似乎托起右側腰隙,隨著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緩緩呼氣,小腹逐漸外突,成左實右虛之勢。
脊柱和左右胸肌隨著松沉,胸兩側肋骨仍是節節松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氣沉小腹,其中內勁由小腹兩側向腹前正中線折射,焦點集中於一點。
肛門微緊收,成"吊襠"之勢,這是又一個吸呼、蓄發的動作。這種內部的上下、左右虛實互換,也是陰陽相濟、陰陽互為其根的具體運用。胸背部分始終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態。
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部分呼出,部分氣下沉於小腹部。
吸氣為四梢"勁回歸丹田",呼氣為"氣沉丹田"、"勁貫四梢"(四梢為兩手兩足尖端),通過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地使丹田勁上行者由旋腕轉膀而達於手尖,下行者由旋踝轉腿而達於足尖。
在動作過程中,尾閭始終正中地托起丹田(小腹部分),脊骨根向前對準胸腹部中央一條垂直線,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動作欲向何處,脊骨根立即對向何處,對動向起到舵手作用(應用在推手,開呼為發勁,打放;合吸為蓄勢,走化)。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內臟輕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動,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
氣血沿著經絡、血管系統活潑流轉,外部的形態,手足的變換,隨著內動而運動。
周身在運轉過程中在不同角度上保持中正,協調平衡,加強合力作用。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肩節始終對準胯節,兩乳對準兩肚角,齊進齊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隨。
這種內勁率外形,"由內及外"的練法,關鍵在於腰脊命門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腎的抽換來支配全身內外動作的協調,無止境地越練越細緻。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660.html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