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杂谈能源和中国
2009/08/16 03:47:40瀏覽620|回應1|推薦2
能源是一个相当相当大的题目,一个太大的题目。严格地说,没有任何题目比能源大。我们所知道的宇宙的一切,都是能源或称能量的某种形式。

今天的科学知识,已经可以形容到宇宙诞生后的一瞬间,若干千万分之一秒所发生的事情。简单一点说,就是一种能量的大爆发,科学家根本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只好简单地叫它作“大爆炸”。但“大爆炸”也根本无法给出稍微接近实际情况的贴切形容。我们形象一点说,就是集中在体积比针尖还要小太多的空间里的能量,在“大爆炸”那一刻,一下子开始解放膨胀,能量核心的温度高到不允许任何物质,像物质元素里的组成部分电子、质子、中子等任何基本粒子的形成。随着宇宙的膨胀,能量开始冷却,温度转换成了空间和物质,形成了物质之后,再形成各种星体和星系以及我们仍然还不了解的宇宙暗物质,到了一百三十八亿年后的今天,我们人类可以看到当初这种爆炸的结果。这个宇宙的一切,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也都是这个“大”爆炸结果的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也是能量的一部分。

今天的宇宙,大部分空间的温度已经到了非常冰冷的地步,具体说,非常接近绝对零度。到了绝对零度,物质内部的所有活动都完全停止。但当初“大爆炸”的所有能量,一点也没跑掉,而是在这个它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宇宙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的转换。

人类,或者说任何在地球上的生命,生存半点也离不开能源。植物靠绿叶素,将太阳光的能量,作用在空气里的二氧化碳,用水作媒介,制造出生命能源的主要形式,糖类(纤维、淀粉、果糖等)或脂肪(油类),而动物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吸收维持自己生命所需要的能量。没有太阳能,绝大部分的生命将会消失(仅有非常少数的微生物可以依赖地热生存)。

不过本文并不打算讨论天文物理或生物原理。而仅仅想把我们的视野从宇宙和生命的宏大背景中,拉回到同我们比较感兴趣的世界能源资源和同中国发展的联系上这样稍微小一点的范围内作一些拉杂谈。

生物学家指出人类同其他动物最大的分野是掌握和使用工具。不过,我们知道一些动物譬如长灵类海豚等也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其实,一个更明显和巨大的分别,是人类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掌握和使用能源。人类的祖先开始同其他动物在进化中分道扬镳,应该是人类的祖先开始利用火,使用这个自然界非生物能量最基本的形式。人类用能源来取暖、照明、处理食物、甚至作武器去攻击敌人或猛兽。没有任何其他动物可以如此利用能源。

人类使用能源发展到了农业社会后,就基本上到了一个极限。木材干草甚至煤块作为燃料烹饪食物和取暖,动物、植物或矿物油用作照明,火药等用作武器或娱乐,风能流水用作磨坊或灌溉或航海的动力。牛马骆驼等生物动力驱动陆上交通运输工具或进行耕作灌溉或推动灌溉。除此之外,再多的能量,人类也无法利用增加自己额外的福利。火太大了,取暖就变成灾难。风太大了,磨坊和航海也面临灾难。马匹太多,并不能让马车跑更快。油灯蜡烛无论点多少盏,也不能将黑夜变成白昼。

这个极限,一直维持到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后才完全突破。当代的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基本上可以用一个社会里使用能源的程度来作衡量。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许多权威指标都显示2009年中国将在货币汇率计算上,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以平价购买力计算,中国早在多年前就世界第二了。尤其今天整个西方,包括美国日本在内面临严重经济衰退,难逃负数的国内生产增长率,也就是衰退率。而与之相比,中国仍然维持惊人的接近百分之八的正增长,一时间中国气势如虹,满有明天就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豪气。

但是就算中国在不太远的将来可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仍然有许许多多的障碍。其中不说经济上的人均产值,不说科技和人材储备,也不说军力对全球任何目标的投放和打击能力中国比美国在相同的领域方面的巨大差距,仅仅中国如何获取今天美国所能享受的能源,尤其是人均消耗能源,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

根据一份2003年的统计,中国人均每年消耗1516千瓦等量的能源。同一个时期,美国是10381千瓦,加拿大11055千瓦,法国6017千瓦,俄国5891千瓦,韩国5789千瓦,德国5598千瓦,日本5381千瓦,英国5218千瓦,意大利4164千瓦。而印度是人均一年仅有682千瓦。能源消耗当然不一定是越高就代表越发达,因为能源当中的一部分,譬如取暖,同地理位置所在的日常气候有关。譬如韩国不见得就比意大利发达,但韩国的冬天比意大利更需要消耗能源来取暖。在这方面,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当然也比印度更有冬天取暖的需要。

不过,整体来说,能源的消耗还是社会发达的一个指标。譬如中国长江以南冬天气温可以常常低于摄氏零度,二00八年寒流侵袭,大雪一直南下到广东中北部就是突出的例子。但在改革开放前还比较贫困的时代,北京当局为了节省有限的能源,规定居民住房和大部分的公用建筑一律不得安装任何取暖设备。那个时候,居民冬天在室内穿戴同样厚度的保温衣物是常态现象。最近美国两个女记者让朝鲜扣留判刑,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一百四十天里没有热水洗澡,被列为最大的痛苦之一。其实别说囚犯,今天朝鲜同改革开放前仍然贫困的中国一样,普通居民也不容易在冬天自己有暖气热水的享受。

问题能源是一种自然资源,并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人类社会以目前的科技可以利用的能源形式只有不太多的几样,太阳能的各种形式,譬如风能,水力,直接日照,矿物能源,包含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或油沙,生物能等。同太阳能不完全有关的潮汐能。同太阳能无关联的地热,原子能等。

人类目前可以大规模应用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能源来自于矿物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占了其中百分之九十九。最重要的原因是获取这类能源的技术相对简单,手段相对低成本,使用相对方便。

非矿物能源里面最有竞争力的是水力。但是水力一来需要水资源,二来开发投资巨大,三来并不完全稳定;水灾、旱灾、冬天结冰都妨碍水电的正常供应。朝鲜冬天应该非常需要能源取暖,但水库结冰令水电完全中断。

其次是原子能。目前核裂变技术的原子能发电有核废料储存问题,要找安全地点深埋地下几百年才能解除安全隐患。另外安全性仍然没有达到另所有人放心的程度,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让人们心惊胆跳。下一代核聚变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开发成功后或者能够彻底改观,但按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看,核聚变没有三几十年恐怕不能完全实用化。

以上的几种能源除了它们在成本上有竞争力,技术上比较成熟简单外,最受能源市场青睐的地方是他们的直接可控性非常高。在设备建成,能源媒介(燃料、蓄水)储备好之后,任何要用的时候就可以方便开动,用量减少时可以调节减产发电量。

同太阳能没有关联的地热能在理论上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能源。这种能源既清洁,也无穷无尽。问题是人类的科技水平还难以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这种能源。估计没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我们不容易看到地热能源的普遍利用。

风能,太阳能(直接日照发电),潮汐能等清洁环保的再生能源都是近年在媒体和公众舆论上受宠的热门话题。不过,这些能源都有类似的问题,就是他们出现的时间基本上不稳定,也不全天候。换句话说,他们出现的时间不一定是人们需要能源的时间。人们需要利用能源的时间他们也不一定出现。这就牵涉到一个能源储备的问题。目前最有效大规模储备能源的手段是蓄能水电站。〔当然小型的像家用的规模可以用蓄电池〕。另外是电网调节。但是有许多这种能源所在地不一定方便利用这些手段。譬如说风能在中国比较丰富的地区大西北荒漠,既没有大型水源,也不接近大电网。另外,即使有大电网,电网必须要有可以调节的发电方式作主要支撑电力来源。当这些间歇式的能源出现时,电网其他利用可调节的能源的发电厂可以减低相应发电量维持电网供求的平衡,当这些间歇能源消失时,可调节能源再增加发电量补偿消失的间歇式能源。换句话说,这些颇受舆论欢迎的清洁能源在现实用途上非常难代替目前的主流能源,因为他们比较难单独支撑供应能源市场的需求量。

我们讨论的能源到这里,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到人类社会利用能源的一个大的方面:交通运输。在这个领域里,矿物能源占据绝对压倒性的比例。不用(或不直接用)矿物能源的交通运输工具,仅有电气火车、电动汽车、核动力(军用)舰船,风帆船,或火箭等这么一些。而这些不用或不直接用矿物能源的交通工具,除了火箭,在它们各自的类别里,也仅占一个非常小、或非常次要,甚至微不足道的部分。

譬如占据交通工具数量和市场价值最大部分的汽车,使用电力驱动的产品基本上还属于实验或示范性质。原因是能量的储存手段---蓄电池的单位体积重量对可以储存的能量同矿物能源相差太多。近年来在蓄电池技术方面虽然有进步,譬如镍锌或镍银电池等,但仍不足以在蓄能能量方面挑战矿物能源的单位体积重量与能量比,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电池价格成本远超出可以推动商业化的市场接受范围。另外,当这些新旧技术的电池报废之后,处理过程也产生相当严峻的环保问题。

非矿物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除了在动力和持续力表现上比较差劣之外,有一些类别的交通工具根本无法实用化,航空就是其中之一。军用动力驱动各型武器装备载台是其中之二。

人类社会目前的能源现实是离不开矿物能源,虽然矿物能源资源在地球上是一个存量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虽然矿物能源的利用会造成地球环境品质的恶劣甚至灾难,人类仍然无法放弃使用这些不可再生和后果严重的能源。情况非常类似一个对鸦片酒精深度上瘾无法自拔的瘾君子。

因为,放弃使用这种能源意味大规模的经济崩溃,而且还有对一个国家更重要或者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放弃使用这种能源意味放弃国家安全。

即使像美国如此先进的经济体,其总电力的一半,仍然来自于最具污染性的矿物能源:除了释放二氧化碳外还有大量激发肺病呼吸管道疾病的微颗粒以及产生酸雨的煤炭。中国则更不用说。中国几乎所有中大型城市上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许多儿童完全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过天空的颜色应该是蔚兰色,都是拜大规模燃烧煤炭发电和生活取热所赐。还不说为了这些“肮脏”的燃料,每年都有许多丧生矿井中的煤矿工人。但中断使用矿物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世界上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亦马上面对经济崩溃,可能面临最终退回到农耕社会。

在国防力量方面,石油更加是绝对不可或缺。今天任何国家的武装力量失去油料基本上等于失去大部分的战斗力,尤其是最先进的美国军队。没有油料的美军,战斗力应该还不如阿富汗的塔利班民兵。

因此,矿物能源,尤其是为所有动力驱动的武器装备载台作燃料的石油,是目前所有国家都不可缺乏的生命资源。是一个现代国家体内真正的血液。石油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和政治词汇里面,几乎就是能源的同义词。事实上,石油也是唯一在所有领域都表现优异的能源资源,从日常发电、生活取热、到动力驱动,石油产品都是最高效能和最方便实用的能量形式之一。因为这样的优势,在全世界消耗能源种类份额里,石油也以近百分之四十占头筹,接下来是煤碳的百分之二十五和天然气的百分之二十多。非矿物能源的核能才占百分之六,水力仅占百分之三。

那么,世界各国争夺和保障石油资源的供应,就是理所当然的必然重要国策。

中国经济的崛起,对战后石油资源供求平衡关系投下了一个巨大的变数。

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产品消费国。目前也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产品进口国,并非常可能将上升到第一位。中国已证实的石油储存量,按目前的开采率仅能维持十一年左右。即使今后可以再发现一些相当规模的新油田,迅速发展中的中国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主要或者甚至全面依赖进口石油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即使对中国不友善的西方也承认中国对安排自己赖以发展的能源策略相当周密。中国同绝大多数的产油国关系良好,从亲西方阵营的沙地阿拉伯、科威特、到还有美国占领军的伊拉克,到俄罗斯、哈萨克、尼日利亚、到反西方的伊朗、委内瑞拉,苏丹,中国都保持不错的政治经济关系。为保障自己能源供应建立相当稳固的政治基础。中国的能源来源遍布从中亚到中东,从东非到西非,从南美到北美的四面八方,陆路加海路。

中国在能源策略上政治和外交安排艺术不能不说十分巧妙高明。但中国有一个所有国家也当然包括自己都知道的软肋,就是中国没有足够的硬实力对自己的能源来源提供直接的、完整的保护。陆地上的能源通道由于距离近以及中国陆上武力相对强大,还稍微好一点,但中国军队仍然缺乏异国实战经验和大规模远距离武力投送的能力。海上的通道目前则只能依赖和平时期世界次序的平衡和维持。一旦这种和平和次序消失,中国能源的来源马上会出现问题。对中国来说,比较麻烦是可以从陆路进口的中亚俄罗斯石油仅占世界确认储存量的7%,剩下的来源对中国来说只能靠海运。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有效用军力保障自己的能源来源的只有美国。俄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也相当可观,而且对俄国最有利的是能源本身自足。其他能源消耗大国或地区,譬如日本、韩国或欧盟,同美国形成相当稳定的同盟关系,可以依赖美国的海军力量为自己能源提供保障。剩下来的中国的确是孤身只影,在能源保障上只能好自为之。中国一旦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同印度在藏南问题上、同俄罗斯在远东问题上、同东南亚在南海问题上等发生重大(还不说到严重那个级别)的冲突,各种势力强力或巧力阻碍中国能源来源畅顺,只要能减少中国进口能源供应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中国经济必将应声而倒。

中国海军实力在最近二三十年大增,用任何角度来说都当然可称为增长飞速。但是这种增长,是在连民国时代已经明确宣示主权南中国海岛礁都无力守卫和保护的基础上的增长。这种实力从横向比较,即使不同海军全球性的超级大国美国比,拿印度、日本、韩国、甚至台湾的海上力量相比,中国海军都缺乏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在远离中国陆基空中武力支援的范围之外,只在一个大致平手的级别。以中国的地理势态,中国海军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意志还要比目前强大十数倍,甚至数十倍才能达到有能力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的畅顺。这对中国和世界次序,无疑都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不去伸张这种意志,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契机将必然掌握在他人之手,而这个或这些他人,往往是怀有敌意的。

中国对保障自己目前生存和未来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的策略,看来是用最大的努力去掩护自己的软肋不被任何敌手利用。中国在东海中日争议的油气田和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冲突、南海南沙岛屿同越菲马文等国的争议冲突,中印藏南和其他地段边境争议等等问题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克制。中国的力量同这些潜在的冲突对手以单对单,甚至单对多(在南海的例子)都掌握一定(即使不是压倒性)的优势。中国的这种克制,目的不外是希望控制这些争议和冲突在一个外力还不方便介入的范围之内。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冲突上升到一个层次后,对外力介入是一个明显的诱惑,尤其是像全球海洋霸权美国这样的外力。而且这些中国的冲突对手们,也必将毫无例外地在冲突的某个阶段产生主动引进美国力量介入的动机。在一些美国鹰派智库的战略评估中,也已经明确的建议在这些冲突当中,美国将旗帜鲜明地选择站在中国的对立面,阻止中国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行径”。客观地说,美国、再加上其盟国在同中国发生中强度冲突的环境下是可以有效阻碍中国能源的供应,从而达到阻碍甚至中断中国发展的势头的目的。

中国当然清楚自己的软肋,也知道让软肋改善成为钢筋铁骨需要不少时间。目前最佳的策略选择就是同潜在最强大的敌手美国实行全面战略捆绑。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欺骗无知儿童的谋略,而是对中美双方都有实际利益的双赢选择,虽然中美的关系目前完全是一种利益关系没有政治文化认同的基础,虽然中国往往在维持这种捆绑要付出比美国更多的代价。但对中国来说,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持续性的示弱,在日益发展网络通讯、和经济发展所增强的民众自信心等等因素下所推动的迅速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是否会成为人民不满的爆发点,从而动摇中国社会稳定。中共在中国当代历史中的崛起,就是在一种类似的背景当中,应该是点滴在心头,不容易忽略忘怀。

不过,上面这个策略,即使可以一帆风顺的实施,其实也没解除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些严重或者说根本的疑虑。石油,全世界的石油,终将必然会枯竭。以目前已知世界储存量和消耗率计算,全世界的石油储备将在短则几十年,长则一百来年内全部耗尽。这个预测还是基于中国几年前的能源/石油消耗量计算。中国的发展,只能让这一天提前到来。中国即使只达到美国目前人均能源/石油消耗量的一半,即达到发达工业国家中像英国意大利这样的下限,也要比现在美国总消耗量大两至三倍。

地球能有这么大的能源资源供中国生存和发展吗?

答案是有的。

这个答案是藻能源。

藻类在中文里又称为海藻(虽然不一定长在海水里)、水藻、微藻、许苔、青苔、绿藻。它们无所不在,有水的地方就会生长,海水淡水都有。家里有养观赏鱼的人,尤其是养淡水譬如金鱼的往往要养一条几条专吃鱼缸中的青苔的小鱼,否则的话鱼缸很快就长满绿色的藻,并附在鱼缸玻璃上,影响观瞻。在生物学里,藻类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植物。它包括了海带、紫菜等多细胞的种类,但绝大多数是单细胞、无性繁殖。它的生长利用绿叶素,通过太阳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制造糖分(淀粉或纤维)或脂肪(油)等生物能源储备。目前所知的藻的种类超过上万种,其中不少种类含油,少的占体积的百分之一二,多的可达近百分之九十。事实上,科学家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今天的石油,基本上是由远古时代的含油的藻类所形成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后,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所启动的大规模石油代替能源的研究,到九十代年就已经得出非常清楚的结论,即藻类是在所有生物里最可能成为代替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的来源。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用普通方法养殖的海藻产油量是玉米的600倍、葵花的100倍、花生的90倍,也是目前经济作物产油冠军,热带的油棕榈树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乌桕树的将近20倍。在理想的纬度和环境下,一公顷的油藻一年可以生产出1700桶,即240,000公斤的藻油。理论上,藻油加工后的产品可以在大部分能源市场上代替石油产品。美国能源部认为仅需要种植相当于美国玉米的七分之一面积的海藻,就可以完全替代美国市场上所有的石油能源!

更有吸引力的是,藻炼出来的生物燃油比石油产品对地球环境友善。它的燃烧比较清洁,比石油产品明显减少排放各种有害物质,譬如硫化物,同更加污染环境的煤炭相比较就更不用说。另外,藻油的生产过程,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起一个非常正面的减缓作用,因为藻在生长过程中必须吸取大量的二氧化碳,除了对全球环境保护方面尽了一个商业单位突出的正面社会责任外,在经济上,对藻生产者也提供了一个有非常有价值可以生成的碳配额的制造工序,碳配额将可以出售给需要的国家和企业,赢取客观的商业利润。藻的种植或养殖,可以完全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可以利用滩涂、沙漠、盐碱地、旱地等无农业价值地面,可以利用大部分种类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并提供净化功能,可以完全不污染土地。最后,提取了油之后的藻渣可以用作饲料或肥料。

包括藻油在内的生物油,譬如植物油像藻油、棕榈油、油菜子油、花生油等,还有动物脂肪、像猪油、羊油等,都可以十分方便转换成生物燃油,尤其是生物柴油。这是因为生物油本身的结构就同柴油很接近,两者油分子拥有很接近的碳链长度,转化成生物柴油最方便快捷,当然也比较相对低成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实践证明可以提炼出生物柴油,第二次世界大战缺乏石油资源的德国发明生物柴油,为军用的汽车坦克轮船等提供动力。

生物燃油产品虽然同石油产品很接近,但两者不是同一种东西。生物燃油在化学上是一种叫脂肪酸脂类的有机化合物,而石油产品是一种叫烷烃类的有机化合物。生物燃油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譬如标号高燃烧稳定,譬如润滑性好,譬如上面提过的环保性高,杂质少,譬如一氧化碳排放少、氮化合物排放少等。缺点是热效能稍微低一点,只有相应石油产品的九成到九成五左右,另外同中性的烷烃化合物不一样,带微酸性的脂肪酸脂对一些材料譬如橡胶有腐蚀作用,另外还有在冬天的凝固点比石油产品高。

不过这些缺点也可以有方法消除。最通常的手段是生物燃油产品同石油产品混合使用,譬如美国比较普遍的混合柴油从百分之五(B5)到百分之三十(B30),也就是百分之五生物柴油混百分之九十五矿物柴油到百分之三十生物柴油混百分之七十矿物柴油(B是Biodiesel,生物柴油)。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将脂肪酸脂类化合物转换成烷烃类化合物,变成同石油产品成为完全一样的燃料,只是没有了矿物中所含的有害微量元素。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已经利用生物航空油在民用和军用飞机上实验成功。生物柴油驱动汽车和各种重型车辆或船舶,以及取暖发电更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既然藻油能源优势如此之大,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推广应用呢?

原因是同石油产品的成本比较。

美国能源部的水藻研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启动。当时石油出口国组织为了报复美国在一九七三年犹太安息日(十月六日)战争支持以色列打败埃及和叙利亚联合进攻,彻底粉碎阿拉伯人打败犹太人收复巴勒斯坦失土的梦想后,对美国和西方发起的石油减产禁运行动。这个行动所产生的能源危机震动了整个西方尤其是美国。提醒了美国必须要未雨绸缪,寻找一个可以代替石油的能源代替品。美国能源部因此在新墨西哥州等地展开的大规模实验。目的就是应付在没有进口石油的情况下维持美国的能源供应来源。这一系列维持了数年政府和民间的实验,完全证实了水藻能源科学技术上的可行性。但是藻油能源要在市场上要同石油产品竞争,还要经过工业和商业技术开发,找到降低生产成本到同石油产品接近的水平的办法。

不过,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在美国成功分化石油出口国之后,石油供应不但恢复正常,而且价格还节节下滑,严重地打击了私人机构和民营研究单位对商业化藻油能源的兴趣。各种商业开发基本上沉寂下去。这种沉寂一直维持到二00八年金融泡沫危机爆发之前,石油价格在二三十年当中从十五美元一桶攀升到一百五十美元的暴涨,重新激活了许多工业开发研究。水藻能源科技公司有如雨后春笋一样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重新出现。连微软公司的创办人比尔—盖兹也参上一脚,投了一亿美元的个人资金到一家水藻能源开发公司里。

中国对藻油能源的研究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十分初级。这对于一个能源需求十分巨大、本身资源十分有限,保障海外能源渠道实力十分虚弱的一个国家来说这种忽略的确是非常不幸。这种忽略也显示了中国对有关国家重大安全的科技研究的敏感性仍然有缺陷,更不用说需要具备有类似美国能源部在七十年代发起藻油能源研究的那种前瞻性了。

不过,中国毕竟可以动用比美国和西方国家都更方便有效的国家力量,从一个落后的局面快速赶上。如果这样,中国有机会成为藻油能源工业和商业研究和开发的领先力量,在自己辽阔的国土上和海洋经济区内,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若干个绿色的波斯湾。将中国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牢固地完全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standwest&aid=3229317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若干个绿色的波斯湾。
2009/08/16 08:23
中国 海岸綫比 印度, 美國, ..... 都短 ! 能比人多 若干个绿色的波斯湾。 ?
eastandwest(eastandwest) 於 2009-08-17 05:37 回覆:

目前種(養)藻主要都在陸地上。有點象水田。在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藻的密度和生長速度都可以很高。快的可以一天就成熟可以收獲,大部分五天一個星期就可以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