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十二匠師存憶計劃】大稻埕四代石匠:陳氏家族
2019/04/06 07:40:06瀏覽632|回應1|推薦9

【三十二匠師存憶計劃】大稻埕四代石匠:陳氏家族

上 
https://youtu.be/AsVLIJdH330
下 
https://youtu.be/0lqEIMQqWDQ

FROM 班馬傳媒.
【三十二匠師存憶計劃】大稻埕四代石匠:陳氏家族。

我們將影片拆成「上」「下」兩集,以許願在平均觀看秒數65秒的臉書平台,能有更多人願意付出多一點點溫柔與耐性,以各5分鐘,看完這四代也是最後一代石匠,他們艱辛走過的人生故事,10分鐘影片背後,是耗時兩個月的各地採訪,請為這些已被大陸取代的夕陽產業,請您再給一點點關心,多聽幾句這即將消逝的產業故事。

去年八月,在原屋主計畫拆除重建,觀音溥濟寺的會勘大會上,文姿委員早已進入會議室閉門商討時,我們看到一位滿頭大汗、匆匆趕來的壯實青年,也許因為遲到,也許由於擔心爸爸的作品快被拆除,自帶氣勢但仍難掩倉皇的,在會議室門口頻頻倚望探首,嘗試爭取著幾秒也好的、與評審說明文物價值的機會。

終究幾位文資評審快速完會、上車走人,並未開門傾聽任何一句,但我們在石柱旁,意外聽到了陳氏四代石匠的故事,這是班馬傳媒與陳家石雕家族的第一次結緣。

當時的溥濟宮,正面臨著廟方希望重建的難題。作為陳家石雕當年名手,陳冠雄在此處留下的石雕作品,也赫然羅列於代拆古物清單中。在此會勘之時,陳家第四代傳人陳瑤芳司阜,這樣地不遠自汐止趕來,為的就是替其家族前輩——陳冠雄先生的石雕發聲,希求把這個作品給存留下來。
而其實陳姚芳師傅錯過的,豈止是這一次文資會勘而已,而是整個傳統建築的時代盛景。 
生不逢時,他們後繼接棒者不論如何才華洋溢或創意豐沛,生的太晚,殊為遺憾,注定成為困於淺灘、在泥濘中翻騰求存的蛟龍,如同需耗時半年親手刻鑿的龍柱,昂揚欲飛,卻永恆地凝固於爍蠣的青斗石中。 
而在這細膩靈活、層層刻入的驚人龍柱旁,我們當時甚至並不知道台灣石雕產業早已走向盡頭。

班馬傳媒當時尚未啟動「三十二匠師影音保存計劃」,甚或連動念都還談不上,但這樣淒然倚門、等待一點點說明機會、卻終究垂然未滿願的匠師身影,卻已經引發我們對陳家石雕的歷史有所興趣。

在文化部計畫申請通過後,幸運地,陳師傅也慨然答應我們的訪談邀約,並每一趟,不論遠近,都全程相陪。
在開展計劃途中,逐漸接觸到台北的列位石匠故事時,便不可避免地也窺見了與其關係緊密的陳家石雕、甚至台灣傳統建築石雕業的一角歷史。
經由陳瑤芳司阜的引薦,我們幸運地得到了陳家石雕的許多資訊,有幸採訪雕塑名家王秀杞大師,以及《刻鑿人生:被遺忘的石雕家族》作者之一的黃璟翔老師,完成了跨越三代的採訪。
陳瑤芳司阜對這次的採訪協力,居功甚偉。當然,我們也疑惑為什麼老師要這麼拼命,就連《刻鑿人生》一書的編成,也是陳瑤芳老師殷勤說動,方才啟動的,一念傳承心念,耗費兩年半的田調時間。
原來,陳家現代的眾多子孫,多因石雕行業的繁重與危險,而盛年早逝,至今已經無人再從事雕塑行業。陳家石雕的手藝,雖然聞名一時,甚至播返傳藝至原鄉,但在本系子孫中,並沒有傳下來,曾經在一個時代中屹立不搖,傳承四代的石雕名門,在時代的沖蝕下,即將迎來日暮。
「他們後代子孫都不知道,以前家族這樣風光過」,一句簡單的訪談,道盡傳統匠師身懷絕技卻窘無市場的辛酸,新一代的陳家子孫,甚至至今從來沒有過一點點機會,去了解祖輩過去同時出過16位石匠、包辦北台所有廟宇的成就與輝煌。
當陳家的後人,在廟宇中見到了陳家先人的作品,卻兩不相識,那將是多麼殘酷的局面?這不過是匠師們面對的日常。
所以,即使一呼一吸間都是病痛,陳瑤芳老師仍帶著長年投身石雕工作,長年累積下來的肺塵症隱患,努力地抓著任何機會,誓要將陳家的光榮記憶,傳承予後代子孫。
這就是台灣末代石雕師傅、陳瑤芳司阜的決意。 在我們採訪發跡自大稻埕的陳家石雕家族之過程中,即使市場已轉移至大陸,但仍能在在感受到石雕司阜對於石雕的熱愛與堅毅,如陳瑤芳司阜及陳司阜的三弟陳貴棠先生,即使目前石雕技藝在台灣早已被大陸取代,兩人仍繼續持續工作、創作。
雖本土石雕產業不敵後來崛起的大陸石雕產業的競爭,造成台灣的石雕司阜們紛紛轉業或轉往對岸發展,但即使已多年不從事廟宇石雕工作的陳瑤芳司阜,仍鍾情於佛像的雕刻,石頭既然曾是父執輩的技藝所依,這就是一輩子的鍾情與責任,年輕人早就不講這些了,但老派師傅仍捧在手上心間,殷實的呵護著這點火苗,如世間珍寶。
我們在經過兩個月的密集採訪與出機攝錄以後,訪問許多前輩耆老以後,終於今天能有點諷刺卻碰巧地在愚人節這天,將陳家石雕的故事集結成短片,希望能讓更多人,可以經由新媒體的生動與活力,來認識這些歷史後面的無名人物。
班馬傳媒希望能藉著「三十二匠師存憶計劃」,將這些曾經的故事,再造金身,讓台灣的傳統建築藝術與匠師,使有名者再新,為寡聞者立傳。
但最大的考驗來自時間,匠師與傳統技藝的凋零,如同手中握不住的細沙,即使在僅三個月的訪談中,我們接到的不僅是各方廟宇的拆除,紛飛而來的還有傳統匠師年邁退休、高壽病痛、甚至陷入昏迷神智不清的新消息,即使隻字片語的訪談留影,在時代巨輪碾動下,都是如此艱鉅的馬拉松賽,時光洪流中的孤品。
每一天,年輕的攝影們辛勤勞動著,捕捉著這即將珍稀的畫面,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採訪表已經密集到大家都狼狽到無心打扮,忙碌到有時候產生了時空分裂的認知解離感,但大家吃力而疲憊的,幾分幾秒地繼續拍攝著、累積著。
在這樣持續兩個月的奔波訪談之後,在看到剪輯完成,看到在這樣即將日落西山產業裡,在幾乎已無未來的夕陽光暈中,師兄弟們仍是如此欣欣相惜、平實堅毅、堅強的互相鼓勵著、不怨天尤人,對於「沒有得到應得的看見」不曾說出一字抱怨,僅是溫柔揣懷著前輩的榮光與慈愛回憶,互敬互愛的、攙扶陪伴著走向終點的身影,這樣平淡卻溫暖地訪談,還是讓人結實的哭了一場。
因為,這就是台灣的匠師身影,他們一輩子誠懇努力,踏實勤奮,身懷絕技,忍受以「年」為基數、常人難以想像的漫長與艱辛工程,忍受各種人為侵尬的殺價與忽視,危險隨身相伴,卻只因生不逢時,以致想出手相傳時,連傳承都毫無回音,他們的技藝與回憶,與所有輝煌,終將被時光打包而遺忘。
這不是我們認識的,第一個落寞走向夕陽的匠師,也不是我們看到第一個在台灣走向終點的產業,但當我們在咬牙努力奔波,在各方善意相助下,終而能集結他們的建築實體作品,成為影像作品專輯時,面對時代、面對歷史、面對在洪流中光芒漸失的黯淡台灣,我們終而能抬起頭,昂然看向遺忘、看向拆毀,看向冷漠,自信的說一聲,我們曾併肩努力過,終而足夠幸運,還來得及留下了一點點片羽吉光。
台北陳氏石雕家族,是本計劃第一篇亮相的影片。我們正在採訪更多老匠師的故事,時而大開眼界,時而辛酸別目,也持續踏查著更多古蹟建築,以期完成這為三十二名傳統匠師或家族,傳承其故事的使命。
同時也歡迎有志之士共襄盛舉,一同來保存這些珍貴的人文記憶。 
總有一天,石雕上的任何文字銘刻,都將抵達終點。 
而這些在人心中流傳著的故事,將長存在人間。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幸運,你也會在影片中看到點點光芒,那閃亮,來自於彼此珍惜尊敬的真摯溫柔,來自於一身絕活卻謙遜靦腆的,這樣傳統文化下的君子之心,更來自於你其實隨意踏出門外,很輕鬆抬頭就能看到的,各方窮盡畢生心力的才藝結晶。這是做為台灣人的小幸運,這麼多種珍寶,有點害羞地、微笑的藏在生活中每個小角落裡。
然後,感謝同行伙伴在這短短數月中,不斷展現的驚人進步,這或許也是在各方匠師窮盡一生榮耀廟宇各神明後,我方嘗試紀錄,而意外獲得的一點點小加持, 
感謝這一路各方的善意教導與陪伴,點滴銘刻於我心:
@陳瑤芳師傅 
@陳貴堂師傅 
@王秀邔老師 
@黃璟翔老師 
@五月天 石頭 
@石地發師傅 姚其中 陳世仁老師 
採訪記者:陳佳英 
紀錄片攝影:程堂榮,劉禮碩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25364384

 回應文章

Zebra
2019/10/15 16:44
先生要轉發前請先告知,謝謝(Zebra@gmail.com)
三點鐘(e0938767770) 於 2019-10-24 09:44 回覆:
對不起忘記跟您先報告,有跟陳瑤芳大師報告過.
三點鐘(e0938767770) 於 2019-10-24 18:46 回覆:
系統找不到 Zebra@gmail.com 或該地址無法接收電子郵件,因此未傳送你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