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30 21:24:50瀏覽507|回應0|推薦4 | |
【如何捨識用根-------如理作意?】 / 莊春江居士1102 什麼是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逐字直譯為「從根源在心意上的行為」,「從根源」意味著是指「導向解脫的核心」,也就是佛法的核心教義:依於緣起的無常、無我;「在心意上的行為」則包含很廣,思惟與注意是其中的二個具體代表。 造善業或不善業的關鍵 心主導著認知與行為造業,因而被稱為「心王」。當六根觸對六境時,如果「意門轉向」或相當於意門轉向的「確定」心朝向如理作意,則往後的行為與造業必定全是善的,如果是不如理作意,則必定全是不善的。這樣,在心認知境的快速運作開頭,能不能如理作意就這麼關鍵地決定了往後的結果,顯示出如理作意的重要性與難度。 . 《集異門足論》說:「云何如理作意?答:於耳所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耳識所引令心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思惟,心警覺性,如是名為如理作意。」這段說明雖然是接續聽聞正法說的,但轉用在六根觸對六境時也適宜:日常生活中,如果對自己身心狀態的了知,以及對自己所處的情境保持警覺不迷糊,則有益於觸境時的如理作意。 學習保持無常想 無常意味著變動、損失與滅亡,同時也意味著機會、嶄新與重生,不論我們抗拒或歡迎、喜歡或厭惡,無常是緣起下的必然,如果我們沒時時保持無常想的警覺,那麼,六根觸對六境時,就難有如理作意的機會。以下略舉幾條有助於無常想的提醒: • 不要讓過去經驗成為成見。 學習保持無我想 無常故,無我:非獨存、無常住、不主宰。如果我們能時時保持無我想的警覺,乃至非我所想的警覺,尤其是能不主宰,則能遠離強制、專斷、獨裁與執取,保持柔和、從容、尊重多元與放手,那麼,六根觸對六境時,如理作意的機會就增大。以下略舉幾條有助於無我想的提醒: • 順逆貪瞋皆有我。 學習保持觀察因緣 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因緣條件,因緣條件變化了,事情也就跟著變化,可以說,世間中因緣最大。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時時保持觀察因緣,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無常、無我,隨順無常、無我,進而能提升如理作意的機會。 學習轉念 凡事換個角度想:往好的方向想;往樂觀的方向想;往無爭的方向想;從對方的角度想;從其它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向想,以轉念來避免起瞋、起憂、起煩惱的不如理作意。 守戒 戒有一種強力約束心念想法與行為的剛性力量,一旦決意遵守,對自己的心念想法與行為就可以達到不假思索、毫無猶豫的立即約束效用。這樣的立即特性,適合用來對應心的快速運作,達到如理作意。而決意守戒的前提是:勝解有業有報;認同戒的內容;勝解戒的功能與必要性。以下略舉兩條有助於守戒的提醒: • 打消違反殺盜淫妄酒的念頭,能多快就多快。 守業處 修定者與修毘婆舍那者,都有其特定的所緣作為專注或觀察的目標,他們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力求保持綿密,時時心繫所緣。當修定或修毘婆舍那者心繫所緣,守著業處時,就不會有不如理作意的造惡業機會,因此,相對來說,守業處就是善的行為,也可歸於如理作意。這樣的守業處可以算是一種轉移注意的取代:以善的取代不善的。依照這樣的方法,一般人也可以仿效禪修者,自己建立一個不違背正法的標的作為所緣,令心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繫於這個所緣,也可以權充是守業處,這也能是一種訓練自己學習實踐如理作意的方法。 從失敗中學習 當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知道自己的如理作意失敗了。在平息負面情緒後,我們必須回頭檢視失敗的關鍵處,從失敗中學習,以期往後再遇到類似情境時,能如理作意應對。 文.莊春江居士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