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的中醫針灸急救
2010/07/27 14:42:07瀏覽1275|回應0|推薦2

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的中醫針灸急救

青黴素(Penicillin)具有殺菌力強、毒性低的特點,臨床上應用廣泛。但青黴素易致過敏反應,青黴素的過敏反應在各種藥物中居首位,發生率最高可達5%~10%。
青黴素過敏一般症狀為皮膚反應,出現皮疹、血管性水腫,最嚴重者為過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後數分鍾內發生,症狀為呼吸困難、發紺、血壓下降、昏迷、肢體強直,最後驚厥,搶救不及時可造成死亡,而且任何年齡,任何劑型和劑量,任何給藥途徑,均可發生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各種青黴素前都應先做過敏試驗,試驗結果陰性者方可用藥。
但是皮膚試驗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膚試驗。所以皮膚試驗或注射給藥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準備。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膚試驗。

一、青黴素過敏原因

根據文獻報導,青黴素的製劑不純,是導致青黴素過敏的原因之一。患者有過敏史及家族史。未按規定做青黴素皮膚試驗或輸液,也有報導病患在空服或饑餓狀態下,或在工作、勞累後用藥發生。

二、青黴素過敏反應的主要臨床表現

過敏性休克一般在作青黴素皮膚試驗或注射藥物後數秒或數分鍾內瞬間發生,也有的於半小時後出現,極少數病人發生則在連續用藥的過程中。但也有因一日內多途徑反復使用青黴素類藥物而引起過敏性休克死亡的案例報導。

1.【血壓】
急遽下降至休克水平,一般血壓降至10.7kPa~6.7kPa以下。(75.5~50.6mmHg)

2.【意識障礙】
患者恐慌、大叫、煩躁很快進入昏迷狀態。

3.【皮膚】
皮膚瘙癢、紅斑,繼而出現廣泛的蕁麻疹或血管神經性水腫。

4.【呼吸系統】
最先出現鼻、咽喉、氣管癢感、刺激性咳嗽、流涕繼之喉頭阻塞感、胸悶、氣急、哮喘,重者可因窒息而死亡。

5.【循環系統】
患者出現心慌、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血壓下降,數分鍾發生休克,後期可出現心律失常,最終心跳停止。

6.【消化系統】
可出現惡心、嘔吐、食管梗阻感、腹脹、腹痛、腸絞痛,腹瀉等。

三、一般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急救措施
1、立即停藥,平臥,就地搶救,採用頭低足高位。
2、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0.5-1毫升,兒童酌減,每隔半小時可再皮下注射0.5毫升,直至脫離危險期,或1mg~2mg加5%或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200ml靜脈點滴。
3、心臟停跳者,行心臟胸外按壓術或心內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1毫升.
4、吸氧,呼吸抑制時口對口人工呼吸,並肌肉注射尼可剎米或山梗菜鹼等呼吸中樞興奮劑。喉頭水腫影響呼吸時行氣管切開術。
5、用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um)200毫克,或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SMS)5-10毫克加入50%G‧S40毫升中靜脈注射,或加入5-10%G‧S500毫升中靜滴。
6、根據病情需要可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間羥胺(Metaraminol,Aramine)等。
7、糾正酸中毒及組織胺藥物的應用。
8、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要做好護理記錄,不要搬動。

四、中醫對青黴素過敏性休克之看法
病因病機:「陰陽氣血失卻接續,陰陽離絕,神明失主,驟然厥脫」
治則:「溫陽復脈,扶危固脫」

五、中醫對青黴素過敏性休克之針灸急救措施
急救取穴:
1、百會
2、神闕
3、水溝
4、間使
5、湧泉(阮少南方*)

六、急救步驟:
1、百會穴以大艾柱行直接灸。
2、神闕穴用大艾柱隔薑灸。
3、百會神闕二穴同時進行不拘壯數。
4、如不復甦再加配穴水溝,針間略向上刺3~5分,間使直刺1.5吋。
5、湧泉穴用直刺,均用補法。
6、留針,間歇捻針,直至復甦。

本方曾成功救治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經西醫搶救10分餘鐘未見復甦之患者。

*阮少南
著名針灸學家,主任中醫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按:
古人施灸,先用墨點穴,如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恐因體位變更,灸穴不正,故定穴位後不可變換體位,古人施灸,均用炷灸﹝所謂炷灸即取艾絨捏成圓錐形置穴上燻灼﹞,即是間接灸,仍然苦楚難比,也有留疤可能,現今多採艾條灸,如用墨點記穴位,令病者自灸,實是方便。

艾條灸法,分為溫和灸和雀啄灸二種,如風濕痺痛,應用溫和灸法,將艾條點燃,先靠近穴位皮膚,然後慢慢提高,直到病者感覺舒快時,就固定在此距離處不動﹝一般的距離皮膚半寸左右處﹞,連續燻灸五至十分鐘,至局部發紅為止。

如用於恢復機能的溫陽或急救作用,應用雀啄灸法,即將艾條燃著的一端,對準穴位,一上一下,如麻雀啄食似的擺動,火力就較強盛,但須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本文作者王健宇為台北縣板橋市華康中醫診所 醫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wangcy&aid=426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