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醫養生體質學】第4-2章_中醫的肝是什麼---沒那麼「肝」單
2014/12/17 19:58:09瀏覽843|回應0|推薦2

【中醫養生體質學】第4-2章_中醫的肝是什麼---沒那麼「肝」單

中醫師 王健宇 李佩穎

肝的生理功能(一)「肝主藏血」——肝負責「貯藏血液」及「調節血量」

正常表現

中醫認為肝有負責貯藏血液及調節血量的作用。隨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對血液產生適應性調節。

《素問‧五藏生成論》中說:「人臥血歸於肝」。這說明了肝臟能夠儲藏血液並對周身血液的分佈有調節作用,當人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的血液便會藏於肝。

當人處於安靜狀態時(如休息或晚上睡眠),部份血液會回流到肝臟並儲藏起來;活動時,肝臟內的血液又會被動員起來,運送到全身,供給各器官組織的需要。

病理表現

肝血不足:可見兩目昏花,筋肉拘急,屈伸不利,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

暴怒而傷肝,影響肝臟的藏血功能,引起吐血或崩漏等症。

肝的生理功能(二)「肝主疏泄」——肝與全身「氣」、「血」、「津液」的運行維持順暢狀態有關

正常表現

中醫認為肝主氣的疏通及宣泄,有著疏通暢達全身「氣」、「血」、「津液」的作用,以確保其運行順暢。

正常時,肝臟的功能活動達到相互平衡的功用,既不可太強,疏通太過,也不可不及。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調暢,經絡通利,臟腑功能正常。

如果肝臟失去條達,疏泄無能,便可產生「肝氣鬱結」的病證,出現胸脅脹痛、人會急躁易怒,或者情緒抑鬱、胸脅悶痛等症狀。

氣鬱者可進一步導致血瘀,出現脅痛不癒,脅下結塊等。肝臟的疏泄功能還與膽汁的分泌排泄、脾胃的消化和脾氣疏泄等功能有關。透過肝的疏泄功能,肝促進及調和脾的消化功能。若肝失去柔的特性,則會影響脾氣的運行,最後,食物運化功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引致腹痛、嘔吐、腹脹或腹瀉等「肝木剋脾土」的症狀。

若濕熱蘊結,疏泄失司,膽液外溢,則身體會出現黃疸現象。

肝氣太盛或肝氣鬱結,會出現頭痛、頭暈、急躁易怒、目赤、耳聾、耳鳴等症狀,此即稱為「肝火」。肝火可以化火又可以生風,會出現眩暈、抽搐、震顫等症狀,此又稱為「肝風」。「故有氣有餘便是火」、「熱(火)極生風」及「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等說法。

病理表現

情志方面

肝氣鬱結:抑鬰不樂、多疑善慮甚則沈悶欲哭,月經不調,有時鬱久可化熱。

肝氣亢奮: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目眩頭暈,耳鳴耳聾等。

氣滯血瘀:胸肋刺痛,月經不調,癥瘕痞塊。

肝火上炎:吐血、衂血、面紅、目赤等。

吸收消化方面

肝氣犯胃:肝氣鬱結症兼見胃氣不降的噯氣呃逆等。

肝脾不和:肝氣鬱結症兼見納少脘脹便溏等。

肝的生理功能(三)「肝主筋,」——肝與筋的活動有著密切關係。

正常表現

肝血滋潤濡養筋脈,主管筋的活動。肝血足,則筋能屈能伸,肢體活動自如。

肝臟主管筋脈的活動,從而支配全身肌肉關節的屈伸,而筋又有賴於肝血的濡養。若肝血不足則筋脈失所養,出現肢體屈伸不利、痙攣、拘急、麻木等症狀。

病理表現

血不養筋,雙手震顫、手足麻木、曲伸不利,指甲變薄易脆裂。

肝血不足:會產生抽搐、角弓反張、陰囊上縮等筋病。

肝的生理功能(四)「肝其華在甲」——肝與「指甲」有關

正常表現

「爪(指四肢指甲)為筋脈之餘」,意思是肝血滋養指甲,人體四肢指甲的健康倚靠肝血的滋養,指甲有無光澤軟硬有無豎痕反應了肝的好壞。

若肝血充足,則指甲會顯得紅潤有光澤。

病理表現

肝血不足,則指甲會變得軟薄、脆弱及蒼白,甚至四肢指甲會變形。

肝的生理功能(五)「肝開竅於目」——肝的對外窗口為「眼」,肝與眼科疾病有關。

正常表現

中醫認為:眼與肝有著密切關係,因為有二:

1)中醫經絡上,眼與肝經連接,足厥陰肝經有支脈上連目系。

2)眼的視覺功能及健康須倚靠肝血的滋養,肝受到血的滋養而有視覺的功能肝血足,則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

事實上,有許多肝的疾病可透過眼部病變反映出來。

如肝血不足,肝則無血所藏,不能濡養於目,並會引致兩眼乾澀昏花,視力模糊或夜盲;

肝火上炎,則兩眼紅赤。某些眼科疾病,中醫認為與肝有關,常從肝治療。

病理表現

肝血不足:可發生乾眼病、夜盲、視物不清等;

肝火上升:則目赤生翳。

肝經風熱:則目赤腫痛。

肝陽上亢:則頭目眩暈。

肝風內動:則兩目上吊或斜視。

肝的生理功能(六)肝主怒——肝與「情緒」有關

正常表現

中醫認為情緒有賴氣血的和暢,藉著肝的疏泄,氣機保持流暢,則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心情舒暢。

若肝失疏泄,肝氣鬱結,便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如抑鬱及憤怒,甚至與女性在經前的症候群,如胸部脹痛有關等。

病理表現

暴怒傷肝:可見脅痛、頭暈、頭痛,甚則昏厥、吐血等。

膽——肝與膽有相表裏的關係

肝為臟屬裏,膽為腑屬表,二者有經脈相連,構成表裡關係。

膽囊附於肝臟,與肝臟相連,位於脅下,雖為六腑之一,但與其他臟腑不同,其所藏為精汁,與外界並不直接相通,故又稱為「奇恒之府」。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藏膽汁,膽病主要表現為脅痛、口苦、會嘔吐苦水、出現黃疸等症狀。膽囊與肝臟相為表裏,因此,臨床上膽的病證常從肝臟來論治。

肝與膽在膽汁的分泌、貯藏和排泄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共同促進脂肪的消化。

膽汁來源於肝,肝失疏泄,則影響膽汗分泌;膽汗分泌失常,則影響到肝的功能,產生黃疸、消化不良等。

膽的生理功能()膽主貯藏膽汁。

正常表現

促進食物的消化。

病理表現

膽病則見口苦、心煩、尿黃、目黃、消化不良、黃疸等。

膽的生理功能()膽主思維。

正常表現

主「決斷」。

病理表現

膽氣虛:則見驚恐、失眠多夢及精神緊張等。

(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華康中醫診所醫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wangcy&aid=1969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