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醫養生體質學】第4-1章_打破制式臟器的觀念,解開中醫人體臟腑學的密碼
2014/12/17 18:00:29瀏覽993|回應0|推薦0

【中醫養生體質學】第4-1章_打破制式臟器的觀念,解開中醫人體臟腑學的密碼

中醫師 王健宇 李佩穎

要進一步認識體質之前,我們要知道中醫特有的人體生理理論。

中醫的臟腑,除了指實質的解剖學器官,更重要的是還包括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因此,雖然與現代醫學裏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盡相同。

從中醫的解剖生理學來看:人體有五個「臟」器、六個「腑」器。

五個「臟」器,包括 :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

六個「腑」器,包括: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為中醫特有的名稱,三焦可視為胸腹腔或其中五臟六腑及功能的總稱,即上焦指胸腔或心、肺的總稱;中焦指腹腔上半部或脾、胃的總稱;下焦指腹腔下半部或肝、腎、膀胱、大腸、小腸的總稱)。

「臟」在古中醫書上不是寫「臟」,而是寫「藏」,有「儲藏」的意思,所以《內經》上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

腑是「飲食經過的通道」的意思,有「受納」和「消化」飲食並「排泄」糟粕(消化完畢的殘渣)的功能,所以《內經》上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


五臟六腑是內臟的總稱,它們除了有各自「有形」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還具有「無形」的「氣」、「血」、「內在臟器在五官的相通窗口」的功能;每個臟器之間還有互相幫助的「相生」作用、互相拮抗的「相剋」作用、和更為複雜的「相乘」作用。

這些臟器間精密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有些是無法用現代醫學來解釋的,但是它卻真真實實的構成了人體的不同體質,真真實實的反映了人體的狀況,並且真真實實的主導著我們的疾病與健康。

雖然五臟六腑在某些方面也有與現代解剖學的概念相同之處,但其主要的並不是指內臟本身的解剖形態,而是指五臟六腑的功能表現,故中醫學稱之為「臟象」。

這就是中西醫的差別,西醫的臟器是以解剖學為主,只相信有形的實體;

中醫醫學理論與西醫醫學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不同,中醫是在醫學的基礎上,加上哲學而形成的理論基礎,中醫對五臟的概括比西醫器官的概念範圍更大,且中醫的五臟概念重點不僅是實物,更具有以現代醫學所無法解釋的抽象觀念。

以五臟為例,在中西醫概念中有很大不同:

例如,

肝的功能中醫講「肝主疏瀉」,包括抑鬱、發怒等情緒活動,血液的儲藏以及肌肉關節活動的支配等;

心的功能除主管血液運行外,還包括精神活動;中醫講「心主血脈,藏神」,

脾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飲食,轉運營養物質及水液,并統攝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腎的功能除與尿液的排泄有關外,還包括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

肺——「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範圍所指也比西醫大,甚至涵蓋並超出了呼吸系統的範圍;

腎——中醫講「腎藏精,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而西醫認為,腎的概念主要是體現在泌尿系統,是排洩器官,只屬於中醫腎全部功能中的「腎為水臟,司開闔」這一小部分。

六腑中,膽、胃、小腸、大腸、膀胱的主要功能大體上與現代生理學相似,但也有不同,如小腸還與尿液的生成有一定的關係。

因此,中醫五臟六腑按其生理功能來說是有其獨特的含義,不能完全以西醫所論這些臟腑生理概念去套用。

心——前者跟西醫的心有關,而後者就涉及了西醫的中樞神經系統;
肝——這跟現代的肝臟概念有很大的距離,比如肝氣鬱結,原因可能是在心理或其他方面,用西醫來看肝可能並沒問題;
脾——中醫對脾的歸納,主要指其消化功能,而西醫的脾臟卻主要起造血、濾血等作用;


從解剖學角度看,五臟六腑除脾臟以外,大致上與現代醫學相符合,但其生理功能則與現代醫學中相應臟器的功能則完全不同。

五臟六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發生疾病時又互相影響,互相傳變。

五臟六腑與皮、脈、筋、肌、骨等組織及口、舌、鼻、耳、目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聯繫,這些器官和組織分別屬於五臟,所以這些組織、器官發生疾病時也常從相應的臟腑入手進行治療。例如「舌為心之苗」,即舌從屬於心,某些舌體的病態常從心治;

又如「腎主骨」,骨轉無力時,常以補腎之法調治。由此看來,五臟六腑的功能表現,實際上是反映了全身的生理狀態,人體各器官的功能是息息相關,互相連繫、互相影響。

 

 

 

 

 

 

 (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華康中醫診所醫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wangcy&aid=1969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