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7 23:04:48瀏覽1800|回應2|推薦20 | |
美國卡普蘭測驗預備中心調查,排名前五百的大學中,約四分之一學校會從臉書、Google 等網站,查看申請入學者的網路人格,逾三分之一發現不利申請者的資訊,今年的比率高於去年的12%。 以往認為網路是虛擬世界,可隱姓埋名,變換各種身分,做各種「虛擬」行為、「暢所欲言」而不為人知。但在網路上罵人、攻訐他人,可以查出身分,而在現實世界挨告。 圖:美國教育部長唐侃呼籲淘汰紙本,改用數位教科書。圖為威斯康辛州的中學生用iPad平板電腦閱讀課文。(美聯社) 臉書是公開的「日記」,幾乎沒有隱私,外人也許無法留言,卻可瀏覽,所以你的言行舉止,大家幾乎看得到。學校招生委員當然也不例外。 威克林大學招生主管瑪莎艾曼說:「我們發現一些學生有酗酒和磕藥等問題。我們從未視網路資訊為唯一標準,也不會盲目搜尋,但若有疑點就上網查。」 這麼做,算不算侵犯隱私?目前這是灰色地帶,沒有法律規範。但僅15%學校進行網路審查,逾三分之二學校說不會這麼做,因為沒時間、資源,也不願檢查每位申請者的網路個資。 圖:香港蘋果電腦店,兩個小男生對ipad很有興趣。(路透)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申請時要提供許多資料,包括社團、服務、擔任幹部等,都可以「加分」,結果出現大家搶當義工、輪流當幹部等怪現象。 美國一些學校認為,申請者提供備審資料,如論文、成績單和推薦函已夠用。但招生人員若對資料有疑問,或想多了解學生參與的計畫時,便會上網查。 紐約州的倫斯萊爾理工學院曾查出,一些申請者有抄襲和被控性侵的紀錄,有些違反校規。還曾查出一名申請學生有霸凌紀錄,而未錄取。該校說:「學校上網檢查準新生個資已是趨勢,學生上網發文要三思。」 網路人格是真實人格的反映,但可以作假,如在臉書對自己「美言」幾句。任何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你一定要偽造,學校也沒辦法。但偷機取巧的學生要記住「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培養良好的人格,誠實面對未來,對自己才是最有利的。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