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8 13:00:43瀏覽2395|回應4|推薦50 | |
雲林縣斗六就業服務站舉行徵才活動,一家廠商表示,從去年迄今面試近兩千人,五成大專畢業的求職者連英文廿六個字母都寫不全,而七成寫不出正確的英文一到十,他們很懷疑到底大學英文教了什麼? 這件事說起來讓人感到意外,其實又不意外。怎麼說呢? 首先,大學錄取率幾乎百分之百,只要「有分數」幾乎就能上榜,當然是什麼程度的學生都可能擠進大學的「窄門」;而大學生程度低落,又幾乎是社會大眾的共同認知,英文廿六個字母都寫不全,似乎也沒什麼稀奇,不是嗎? 現在很多大學,尤其科技大學、技術學院是由從前的專科學校(包括五專、三專、二專)升格而成,部分因辦學績效不佳,形成所謂「後段班大學」,學生程度較為低落,也是可以想像的。 我的弟弟從前就讀北部一所「爛」五專,同學裡,的確就有人連英文廿六個字母都寫不全,五年也就這樣「混」畢業。前幾年,這所「爛」五專也升格為大學,它的學生來源是「後段班高中」,如同以前的「後段班國中」,是否仍有學生寫不全英文廿六個字母?很有可能! 問題不在於「到底大學英文教了什麼?」,而在於學生考進來就是這個程度,問題更在於廣設大學、廣開大學「窄門」的教育政策,把許多本來不適合、不到程度的學生都收進大學。 後段班學生到了後段班大學,形成「跟不上進度」、「跟不上程度」的惡性循環,如果校方為了「永續經營」不得不收學生、不得不讓學生畢業,則「不識之無」的「英文文盲」會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學生程度不夠就留級、就退學,才是合理的;同理,大學辦學績效不佳,就應該「退場」,否則大學教育只求量化,不追求質化,必然濫竽充數,如何得「英」才而教之?又如何作育「英」才?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