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6 23:18:46瀏覽2027|回應9|推薦88 | |
有此一說:在動物界,最接近人類藝術創作的活動是鳥巢的編織。當然,鳥築巢的能力可以不用透過學習,而是本能的驅動,或是科學家所說的「先天釋放機制」( IRM )。這套機制已經在中樞神經系統準備好,一旦條件成熟,就會自發啟動。我之前養的文鳥,每次玩棉花棒,就會把它叼回籠子的地方。我後來想想,會不會牠們就是有股想要築巢的衝動。 儘管如此,鳥類好像有接近我們的「審美」眼光。這應該是求偶本能所訓練出來的。母鳥對於公鳥的羽毛、色彩、歌聲、舞蹈以及巢的外觀有吹毛求疵的鑑賞力,因此鳥類好像天生就容易被閃亮的東西所吸引。 像佈穀鳥就會撿玻璃、金屬之類會反光的東西當作是鳥巢的裝飾品。 像這隻鸚鵡,一看到大玉兒閃亮手機,就邁步上前。二話不說,就啄起鑲鑽亮片了。 結果我一時忘記鸚鵡的喙可是能夠咬破堅果的,一粒亮片就被她咬了下來,還在嘴裡把玩了一陣子。還好我連哄帶騙地搶了回來。 (桌面反光處旁邊就是手機的鏡影。我突然覺得蠻像布袋戲「龍宿」的鑲鑽寶劍「闢商」。) 這手機在我手頭上已經掉了幾顆亮片了,我第一次可以把責任怪罪在鸚鵡頭上。不知道下次還有沒有甚麼替死鬼動物? (關於鳥的求偶舞,請格友們看前一篇拙作「天堂鳥的腳」,保證靈魂美麗起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