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28 06:19:57瀏覽257|回應0|推薦0 | |
是打開對數位票房想像的時候了 文/魏思源 疫情警戒降至第二級,文化部亦同步讓表演場館開放觀眾入場,但須採間隔座或梅花座,月底更將公告相關補助辦法,減輕表藝團體演出成本。對此,有表演藝術團體表示,座位限制下仍是演一場、賠一場,補助不是萬靈丹,盼能有明確開放期程與標準,否則只是在凌遲性地折磨表演團體。 筆者的看法是,不管是疫情期間或後疫情時代,藝文工作者都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讓表演藝術節目線上轉播,力拚數位轉型。因為線上直播值得做,就現在民眾已經習慣在線上觀看節目的趨勢,尤其年輕人對於線上直播接受度很高,也應該要這樣才能更擴大傳播效果。 無可否認,實體現場的氛圍勝過線上,現場演出的臨場感亦無法被取代,像是在現場,觀眾可以感受龐大的音壓、燈光視覺,但在線上、在家裡,觀眾面對的最大可能就是一百吋投影螢幕,對畫面的感官接受程度就是跟現場不同。但同樣的,線上直播能突破實體場域限制,可提供更多有別於實體劇場看不到的內容、不同的視角或是後台狀況等,觀眾對畫面的自主性更高,甚至開放與粉絲互動留言。 當代表演藝術對於票房的想像,不應該侷限於實體門票,其實這件事情,個人覺得不一定是二選一,現代科技足以變動商業模式,就連售票方式也可以玩出全新商業模式,與不同的異業結合,反而是一個契機,可回過頭來改變表演藝術界對於線上「新現場」的想法,藉此機會激盪出劇場結合科技創新的可能性。以日本為例,線上表演藝術門票售價大約是實體價的八折,之所以票價出現差異,主要考量實際體驗還是有些落差。此外,線上觀看多了不同的體驗與選擇,還可考慮賣晚鳥票,觀眾可於線上開演三十分鐘再進來,票價便宜一點,觀眾也能夠接受。 的確,採梅花座、間隔座演出是「演一場、賠一場」,即使票房恢復五、六成還是賠。不過,若能同時嘗試製造全新的線上表演藝術,吸引更多不同族群觀賞,我想不僅不會衝擊到實體表演藝術的票房,還可開創另類直播商機。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