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兩岸華語電影
2015/11/04 00:51:23瀏覽640|回應0|推薦18

*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去年金馬影展的幾部華語電影令人驚艷,無論題材的廣度、內容的深度,早已跳脫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的手痕。曾在知名影評人的電影課,聽到她對這幾年兩岸電影的觀察:

「中國電影不善」:共產社會的背景,人性黑暗面的憎恨與批鬥,少見宗教信仰、道德哲思,呈現愈來愈光怪陸離的異形社會。

「台灣電影不美」:把電視劇的規格搬上了大銀幕,把俚俗、粗話當本土,導演制掛帥,製片制度不足,以井觀天,沾沾自喜的同樂會。

憶起楊德昌、侯孝賢、吳念真、小野……領銜的台灣新電影時代(1983年-)是多麼純真美好。楊德昌鏡頭下的冷漠台北人,侯孝賢、吳念真的偏鄉草根小人物,不僅是導演的「作者論」,更是我們五六年級生共同的美麗與哀愁。反觀現今台灣電影一窩瘋的「電視劇美學」,除了幾位個人欣賞的導演外,實在很難讓我走進戲院跟著大家又笑又淚。我無法catch導演的創作意圖,抓不到那些笑點與痛點,於是兩兩相忘漸行漸遠。

反觀對岸的中國電影,曾幾何時悄然壯大、百家爭鳴。去年風光的賈樟柯《天注定》、刁亦男《白日焰火》、婁燁《頤和園》、《浮城謎事》、王競《萬箭穿心》,以及台灣導演鄧勇星《到阜陽六百里》,皆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這些電影多為獨立製片,取材自身邊的故事,貼近當下社會現實的語境,並以非明星式的演員力求真實,種種一切,多像我們早期的台灣新電影?(賈樟柯曾多次公開表示,侯孝賢是他的導師)。而最令人驚喜的是,融入更多創作者的美學觀點,無論是影像風格、場面調度、剪接聲效,在紮實的劇本結構下,向外綻放出絢爛的火花。

上述這些電影,相當程度總結了這十年來中國大陸社會的變遷問題,從政治議題、社會案件到家庭倫理劇,觸角多元、題材豐富、百花齊放,拚搏出一片廣袤的天空。電影不只是電影,不只是工業和商業活動,它更是一種文化與社會,甚至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發言權。我們透過電影編織自己的夢,訴說自己的文化與生命故事,這種軟實力真的比什麼觀光宣傳片、金援外交,甚至「有殼無心」的文創產業更硬頸有效。

*楊德昌《恐怖分子》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di0896&aid=3483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