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群網路的魔鏡效應-淺談鏡像人格
2018/11/19 00:11:43瀏覽1835|回應0|推薦17

現在是「自媒體」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策展人。facebook、Line、instagram、Twitter…滿足所有的看見與被看見。無論你是食尚玩家、藝文知青、攝影同好,還是美魔師奶或可口小鮮肉,人人都能登上自己的頭版,擁有專屬的發言權。

但問題來了。知名影評人馬欣老師說,這種觀照自我的方式助長了「鏡像人格」,她引用了法國精神分析巨擘拉岡的理論。所謂鏡像,顧名思義是投射出來的影像,意即你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但那並非真實的你,而是舞台上、你創造出來在別人眼中的你。社群網路與17直播拉長了時間軸,強化了鏡像人格,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客體極大化,到最後連自我主體都混淆了,只看見了鏡中的幻象,以為那是真的。

 

鏡像與自戀往往一線之隔,為了保持人氣,把自己形塑成超性感女神/超文青型男/超完美嬌妻/超極品人夫…戲演久了好像就變成真的。雖說人類的自我認知常透過「他者」來肯定自身的價值,但精神分析學者不斷強調走出鏡像的重要。

 

例如有些乖巧到不行的孩子,為了迎合父母師長的期待,承受嚴厲管教或不當對待,長大後內化成人格的一部份,幹出驚天動地的事也不足為奇。又如三島由紀夫,當內在與外在無法達成共識、不斷自我矛盾,就成了《金閣寺》裡那個口吃的「我」,幸好三島將所有的生命熱情傾注於寫作,完成了自傳體小說《假面的告白》,其實他多數作品都在呈現自己的鏡像人格。說到底,每個創作者何嘗不是呢。

 

#關鍵字:奧森威爾斯大國民、穆荷蘭大道、金閣寺、惡女羅曼死、鋼琴教師、天才雷普利、格雷的畫像、三島由紀夫、富江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di0896&aid=12011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