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人的藥補,強烈造成「新流感」的抗藥性! → 醫療人員要面對抗藥性的事實
2009/08/27 12:06:56瀏覽240|回應0|推薦0

改變習慣性看病、吃藥,才能有效改善「抗藥性」

引用文章科學防疫 才能減災 

科學防疫 才能減災

金傳春/台大流行病所教授(台北市)

顏慕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台北市)


隨著新流感疫情如秋風掃落葉般在數國延燒,顯示新流感全球大流行已經來臨,傳染病偵測系統健全的國家,重症及死亡病例也陸續浮現,彰顯流行幅度逐漸擴大,往往是社區大流行之警訊。流行期已逐漸由「前期」進入「中期」。

亞洲各國在前期的防疫重點是邊境檢疫,並對每一境外病例入境後圍堵或隔離,所以前期防堵較成功的國家會延緩進入至「流行中期」的腳步,爭取更多準備的時間與資源。然此病毒已在國內蔓延時,防治策略理應由點提升到面,而全面推動本國流行的「減災防治」,尤其是如何降低重症與死亡病例,對醫療體系的衝擊與醫院保全,即「防範院內感染」已是當務之急。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人常有逛醫院的陋習,加上不少兼職的醫護人員在異地上班或進修,若稍不留意而致生院內感染,屆時因住院病人的免疫缺失,易使疫情更為棘手。

弔詭的是當此新病毒致死率「尚低」時,防疫的嚴謹度隨之鬆綁,惜目前疫情已比兩周前嚴峻,尤其是本土病例數攀升時,每一重症均須作徹底流行病學調查,即入院的第一時間務必傾全力嚴加追查危險因子。所以美國疾管中心定期將新流感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刊登於「疾病死亡周報」。目前已知各國重症多與高危險族群有關,但仍有百分之廿至四十危險因子不明,意味著有些防疫措施與風險評估如盲人摸象,仍賴科學證據證實,也更需病患、家屬與全國醫護及公共衛生人員通力合作。

台灣至廿五日有四十四例重症病例,五例死亡,除第一位死者已具慢性宿疾外,其他並無相關前驅疾病,因此流行病學調查更形重要。特別是六歲學童及廿四歲大學生的死亡,應從中找尋相關重要因子加以預防,發揮流行病學防疫角色。

綜觀爆發多起群聚感染,誠摯建議有關當局:一、在九月初開學前全面推動學校、安養中心、軍隊、醫院及大型集會等人群聚集處的每日自主體溫通報監測、症候群監測及防疫標準流程,減少如東南亞國家防疫拼圖缺口而擴大疫情;二、強調衛生教育,降低校園傳播,加強各公用環節點洗手措施;三、驚傳救災國軍感染新流感及許多學校陸續停課,顯示各方救災與醫護人員大量進駐災區,易使病毒伺機擴散,因此救災前必須有公共衛生與防疫訓練。

審慎正視疫情,科學防疫,才能致勝。

【2009/08/27 聯合報】@ http://udn.com/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ckchen20&aid=326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