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雞蛋比台灣便宜,是停滯30年的苦果
2022/12/28 12:33:27瀏覽2532|回應0|推薦7
最近一篇比較日本和台灣雞蛋價格的網路文引發不小的討論,畢竟物價上升大家是很感同身受的,尤其是便當漲5元、湯麵漲10元,不管實際上是不是造成了經濟的負擔,但對於領死薪水的上班族來說,內心的負擔是一定會有的。

當然因為民進黨縣市長大輸悶到爆的綠粉們,再度指控這是「有心人」的認知作戰,一副「狂賀萬物齊漲」的小粉紅樣貌,只能說「一臉忠貞相」之徒、不管他是忠貞的中國人、還是忠貞的台灣人,嘴臉都差不多。

平抑物價是政府的天職?

不過物價直直漲,廣大的民眾難免抱怨政府幾句,這就足夠整天擔心台灣被中國占走的綠粉們惶惶不安終日了──居然為了幾毛錢就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綠粉們過去整天鬼島的叫罵,如今更是被台灣人「不顧大局」給氣瘋了。

話說回來,政府到底有沒有平抑物價的能力?如果有,政府這樣做是對的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物價」是啥,一定會有人覺得物價就是東西的價格,有什麼好討論的?其實「價格」存在的先提條件就是貨幣的存在。這邊就不鬼扯貨幣歷史充字數,我們直接講現在大家通用的紙鈔,紙鈔其實原來是金屬貨幣的「履約保證」,金屬貨幣太重、體積也太龐大,遠程攜帶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於是有人提供服務,你只要把你的金屬貨幣存在出發地提供服務者那裡,提供服務者會給你一張憑證,把憑證帶到目的地,就可以領出你在出發地存入同樣數量的金屬貨幣。

漸漸地有人開始直接拿這個憑證去從事交易,這個憑證就逐漸地演化成我們現在使用的紙鈔。紙鈔不過是一張紙、基本上沒有價值,不像金屬貨幣本身就有價值,所以在紙鈔背後幫這張紙鈔「掛保證」的人或組織是誰就變得很重要。一般來說,在人類社會大家最相信的,還是擁有政治權力的組織──也就是政府,不過「印了就有錢」這種勾當實在太過甜美,從紙鈔發明之後,從古到今無數的政府都犯過浮濫印鈔的錯,一次一次地打擊了人們對於紙鈔的信任。

美好的金本位制度竟然被喊停

到了19世紀初,英國政府開始用黃金為自己發行的貨幣「掛保證」──保證你手上的紙鈔可以按一定比例換回黃金,以這樣的方式來增加紙鈔的可信度。不到一百年這種被稱為「金本位」的制度,就開始在大部分的國家被使用。直到一戰開打,各國為了籌資打仗,又開始濫印紙鈔(當時許多人都不認為一戰可以打太久,他們如此判斷的原因是政府沒那麼多錢,在金本位制度下,政府要儲備黃金才能發行紙鈔,但這些人沒想到,戰爭一打起來,政府才不管有沒有儲備黃金,先印紙鈔把錢弄到手再說,反正打輸了也不會是自己掌權了)。

歷經兩次大戰,歐洲國家的經濟幾乎全垮了,美國在1944年7月聚集了44個國家的代表們,到新罕布夏州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制定戰後復興計畫。前面講過,兩次世界大戰打完,歐洲諸國經濟破敗,貨幣是一種「履約保證」,但這些歐洲國家的「履約保證」根本沒人願意相信,拿出去買不到任何東西,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簡單說就是用黃金幫美元掛保證,再用美元幫其他國家的紙鈔掛保證。有了美元當保證,各國總算恢復了貿易。

布列敦森林制度的確幫助戰後各國復興,當經濟好轉需要的貨幣量也會跟著增加,但黃金的產量趕不上經濟成長率,而通行世界的美元又和黃金直接掛勾,美元發行量不足引發了經濟問題,終於讓美國在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總統任內廢止了「金本位」。

前面有講到政府到底有沒有降低通膨、平穩物價的手段,「金本位」就是其中之一,金本位穩定了「幣值」,相對而言物價當然也跟著穩定。

那為什麼尼克森要廢止美國的金本位?

物價上漲可怕、物價下跌更可怕

應該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通膨爆炸的驚悚故事吧!簡單說就是那種早上一張鈔票可以買到一個麵包、過兩個小時要一疊鈔票才能買一個麵包,中午的時候,你得用一車鈔票才能會一個麵包了。如果這種日子成為常態的話,任何人都不會「儲存貨幣」,一定是鈔票到手就馬上花掉,甚至連存在銀行的錢都要馬上領出來花掉才理性,結果是銀行擠兌,整個社會經濟秩序完全崩潰。

但如果情況是反過來的話呢?早上要用一車鈔票才能換一個麵包、幾個小時後一疊鈔票就能換一個麵包,到了晚上一張鈔票就能換一個麵包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消費一定會變得保守,想想看忍個幾小時就可以用更少的代價換到一樣的東西,將讓任何消費行為都變得不理性。

這種狀況會讓大家盡量把錢存在自己的身邊,花錢改善生活變成愚蠢的行為,最終大家都過著「窮到只剩下錢」的生活。而且因為市場上貨幣越來越少,流動性消失,和通貨膨脹相反的狀況──通貨緊縮發生了。不管你能不能感受這種事情的可怕之處在哪裡,但流動性消失幾乎是所有經濟學者眼中最可怕的噩夢,因為流動性會帶來乘數效應,乘數效應會讓大家越變越富裕。

打房將讓辛苦繳房貸的人半生奮鬥一場空

我們舉台灣人最愛的房地產來說明通縮的可怕好了,相信絕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貸款買房子的吧,簡單說就是你跟銀行借一筆錢出來交給建商,跟建商換到一個單位的房子,再用這個房子當質押品押給銀行,一直到你房貸還清的那一刻,房子才真正屬於你。在這個過程中,建商收到了他透過賣房子所得的貨款因此獲利;你住進了你想要的房子;銀行則賺取你貸款付出的利息。如果從你借貸買房到還清房貸的過程中,物價持續上升、幣值持續下降,等於你實際上並沒有花費那麼大的代價去買這個房子。

但如果相反,這段期間物價持續下跌、幣值持續上升,等於你實際上花費更大的代價去買這個房子,甚至,別忘了你買房子的錢是用房子當抵押品借來的,當房子的市場價值不斷下降,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是銀行要求你增加抵押品,甚至直接把房子收回(喔,你不知道在你繳房貸的期間,事實上你是借住在銀行擁有的房子裡面嗎)。

「打房」這種事情聽起來很正義,但真的實施起來對社會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居住正義」或許正如某句諺語所說──正義如美人、美人噬血,買不起房子、希望房價被壓低的人或許不懂已經有房子的人為什麼要抵制妨礙他們,畢竟已經買下的房子就是拿來住的,市場價格到底和這些「只是拿房子來住」的自住客有什麼關係?但事實上打房這種事情,可能會讓人家用半輩子的性命去拚來的心血消失於一旦,人家怎麼會不和你拚命?

「適度的泡沫是健康的」

當然「喜迎萬物上漲」那種權力者奴才的行徑總是讓人齒冷,但要認真說起來,一個政府無論是由誰執政,都必會維持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通膨除了讓執政者可以拿出各種漂亮的經濟數據之外,更重要的是會讓人願意「在當下花錢」,甚至「拿未來的錢來花」,自然能增加「流動性」,帶動「乘數效應」。日本雞蛋比台灣便宜不代表日本政府施政比台灣好,相反的,那是日本「停滯30年」惡夢帶來的苦果。

就像一位中國官員所說「適度的泡沫是健康的」,這其實是民主社會政府「不能說的秘密」,雖然不能說,但恐怕還是會一直做下去的。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rrickx&aid=17795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