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記者問一位世界頂尖的小提琴家,當音樂家聚在一起,談些什麼? 他回答說,談股市、論經濟。如果有人問一位經濟學家同樣的問題,答案則是談音樂、論藝術。本書正是一本由音樂與藝術交織出充滿創意的經濟論文集。 作者楊雅惠博士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她獲有台大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台大兼任教授、中央銀行理事,現為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她的才華洋溢,不但經濟學研究有傑出表現,對文藝、音樂的涉獵造詣同樣深厚。 作者以淺顯易懂,優美有趣的文字,透過樂章詮釋經濟學的概念、邏輯與真諦,並且帶領讀者去享受音樂的激盪文學的薰陶,與心靈的昇華,不知不覺中上一堂經濟學課,更從米開朗基羅的巨作、梵谷的畫、貝多芬的交響曲、卡拉揚與伯恩斯坦的指揮、雨果的劇本、大仲馬的小說,獲得有關創意的啟示。 作者以「莫札特的35歲生命」、「抓跳蚤的不丹人」等實例讓我們領悟到,文學藝術融入社會的每一生活層面,進而影響經濟產值的創造,但經濟產值不限於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的短暫增加,真正的財富更表現在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的持續提升。 本書對創意的詮釋非常精闢。新經濟時代賣命不如賣創意,而創意就是要凸顯風格,「我有風格,故我存在」,風格經濟的活力,未必需要政府刻意營造,只要整體環境能讓它有發揮的空間,就能創造出不斷的商機。 「布拉姆斯的20年琢磨」帶來的啟示是:創意沒有一定的法則,推動創意產業必須給創作者各種揮灑空間,一點一滴地珍惜。莫札特以短短的生命創造了永恆的價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也一樣要有這樣的期許與魄力。拿破崙入侵奧地利時,特別禮遇海頓,李斯特演奏時,要求全場肅靜,連沙皇也不能例外,在在顯示,珍惜人文價值與尊重專業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最基本條件。 書中提及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文化復興時期的麥迪西對文化活動的支持,讓讀者體會到,推動文化創意所需要的支柱:雋永的文化精髓、具消費與鑑賞力的經社機制、睿智的政府決策與措施,三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忽略保護智慧財產權,與建立鑑價機制與經紀人制度的重要。 同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不能像奧菲斯那樣的急躁,需要時間發酵醞釀。而「阿房宮」一燒即毀,但「蘇格拉底在小屋裡的對話」卻流傳千古,也彰顯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只是硬體面建設,更應求軟體面的建制。 本書還帶給我們一項重要的啟示:創意多元的社會必須開放與包容。「女高音卡拉絲的悲哀」提醒我們,過度謾罵批判,帶來的破壞摧殘,只會大於建樹。 文藝復興為歐洲帶來經濟活力,我們也期待文創產業不但賞心悅目,更能發出提款機的悅耳樂音(music to the ears),本書的推出正是時候。 (作者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本文摘自聯經出版《經濟的創意樂章》推薦序) 【2008-05-07/經濟日報/A14版/企管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