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戰爭主動權
2016/02/25 03:13:43瀏覽493|回應0|推薦5

        世界歷史上絕大多數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哪方的資源先枯竭越打越弱最終力屈投降少數的例子則是少數名將透過謀略和軍事技術的創新將自己的局部優勢發揮到最大從而克制絕對實力佔上優勢的對手使對手在還沒能動員起資源力量就已經失敗(德國在二戰初期時迅速擊敗英法就是著例)

 

    所以,戰爭的勝負其實只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宏觀上的資源能力壓對手,利用持久性的消耗戰來榨乾對手的資源(一如二戰時美俄對德國的戰略);二是在微觀上發揮用兵藝術,透過迅速殲滅對方主力,迫使敵喪失戰鬥意志,屈膝投降。

除此之外,士兵和軍需,可以都是消耗品,在資源沒有枯竭之前,都是可以獲得補充的。

 

    但是貧道認為要實現上述戰爭勝利的兩個途徑最重要的關鍵還是戰爭的主動權(也就是孫子所強調的「制人而不制於人」)。掌握戰爭主動權的一方,不僅可以預選對自己有利的戰場,還可以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時機發動主力會戰,更重要的是,掌握戰爭主動權的一方,可以在同等情況下,加劇對手的資源消耗。

 

  但是就一個業餘的戰史研究者來說研究一場表面能發揮將領主動積極性來克制資源上佔優勢卻顢頇無能的對手的戰爭無疑較單純的資源消耗戰來的有趣也更有價值(例如粟裕大將的蘇中七戰七捷就是一場典範)

 

   以甲午戰爭來說初步工業化的日本利於速戰農業的中國則利於持久但這點日本政要深為了解中國清廷則幾乎不知甚至連清廷中唯一的半現代人李鴻章也對此也一知半解在戰略層面上中國就已喪失先機

 

   在實際戰場上的交鋒日軍更是能發揮主動積極性創造對己有利的條件全力的打擊清軍創造擊潰性(陸軍)和殲滅性(海軍)的戰果這是在中日兩國追求現代化(工業化)較量上日本先拔得頭籌的必然結果將責任完全推給李鴻章是不公平的貧道個人認為中國近代國家動員體制的初步建立要到國民政府的貨幣改革完成之後(建立法幣體系);至於中國近代工業體系的建立,則要到毛主席逝世之前才完成。在這之前,中國要戰勝外敵,都是十分辛苦的事,因為在資源動員的效能上,農業中國都遠遠及不上工業化的列強。

 

    歷經那麼多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如今中國終於強大起來,踏上復興之路,如果今日再交手,日本要戰勝中國,幾乎是天方夜譚!即使加上美國,要想再來一次甲午戰爭,也是不可能的事(想想中共佈署在沿海的導彈,真正的作用是什麼)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b71ede2&aid=4790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