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2 17:12:56瀏覽665|回應0|推薦13 | |
國軍的軍事防禦戰略 國軍在下列三個階段中戰鬥力最強,一者是抗戰前的德式師(含教導總隊),屬於德式輕裝師的水平,和日軍甲種師團在戰場上的損傷交換比是3:2;二者是國共內戰初期的美械師,尤其是所謂的五大主力,共軍若不採誘敵深入+圍攻的模式,基本上難以戰勝國軍;三者則是老蔣率國民黨撤往台灣,再度接受美國軍援,並聘用以日本右派復員軍官為主的白團為軍事顧問,替台灣策畫戰守之策的時期。 在上述三個時期中,對現在的台灣軍隊而言,影響最大的就是第三個時期,白團,也叫覆面部隊。這個組織是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由前日本陸軍的將校級軍官(軍隊中的少壯派,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秘密組成的,目的是協助國軍鞏固臺灣的軍事防禦,並對國軍的訓練提出建議。白團幕後的大老闆是岡村寧次(日本陸軍三羽烏之一,別號:岡村老狼,用兵老練而毒辣,國共兩黨與他交過手的將領都深知其厲害),也是簽署無條件投降文件的日軍在華最高級別軍官!白團參照二戰時期日軍參謀本部制定的島嶼防衛守備條令後認定,臺灣四面環海,屬於一個有相當自持力的大島,但可供登陸的地方太多,按二戰德國大西洋長城的部署辦法,對國軍只能是備多力分。最好的辦法是限制解放軍的登陸地點,使解放軍被迫從少數幾個國軍能徹底發揮火力的地方登陸,從而在潛在大量傷亡的前提下減低解放軍攻台意圖,達到守住臺灣的目的。 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達半世紀之久,加上日本人做事細心認真的習性,使得日本對臺灣各地環境極為瞭解,這套為臺灣量身定做的防禦構想迅速被蔣介石採納。他們的具體做法是人為的加速臺灣溪流出海口的泥沙淤積,使得大量臺灣西部海岸的漲退潮水流變化都很危險,並不適合登陸,這就是為什麼臺灣每年夏天都有不少民眾在海邊游泳不幸溺斃,背後完全是軍事考量。 鑒於兩岸分治時期的初始到中期間段(1949~2000年)國軍在台海都有明顯的制海權和制空權,所以國軍防禦台灣本島的主要戰略,自然就是防空、制海、反登陸,在最後階段尋求灘頭決戰。按照傳統的登陸戰做法,解放軍必須準備大量登陸船隻,由於地形的限制,解放軍的船隻只能等在海上進行逐次登陸,這種添油戰術會給解放軍登陸部隊帶來引火燒身的不良結局。而在國軍擁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時期,解放軍連想集結兵力進行登陸戰?都極難做到,土方法的搞萬船齊發,就只是送人頭,而台灣海峽有一定的寬度作為縱深,未現代化的解放軍,拿台灣實在沒有啥好辦法! 以國共兩軍在兩岸分治初期的幾次島嶼防衛作戰(共軍主攻,國軍防守)中的經驗來講,國軍兩勝兩負,兩勝指的是古寧頭戰役和登步島戰役,兩負則是海南島戰役與一江山戰役(國軍方面在宣傳上盡量不提這兩次戰役)。這四場戰役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雙方進行軍事較量的島嶼,非常接近大陸本土,這有助於擔任進攻方的共軍,抵消國軍部份的海空優勢,事實證明,只要共軍謀畫得當,還是有機會可以奪取國軍所固守的島嶼。 鑒於做戰史研究,要優先研究已方的敗仗,做深切的檢討,我們先從國軍兩場島嶼防衛作戰的敗仗看起。以一江山戰役為例,共軍先是將其海軍航空兵第二師從朝鮮前線調防浙東,開始通過空中交戰的方式來爭奪戰區制空權,因戰機的航程因素,共軍戰有局部的空優,這是兩岸軍對於台海進行軍事對抗初期的特例,奪取了空優之後,共軍下一步就是進駐進駐東磯列島,且自1954年7月開始秘密採取了一系列爭奪制海權的部署,包含:
1.在東磯列島當中的高島建立一個對海監視雷達站。 2.在頭門山島進駐了一個海岸炮兵連的四門130公釐海岸炮。當時130公釐海 岸炮相當先進,射程與威力都有優勢。 3.在高島設立魚雷快艇秘密駐泊點 後頭共軍透過觀察摸透了國軍在臺山列島海域(以大陳島為核心)最重要的海軍艦艇-太平號護航驅逐艦的活動規律,出動魚雷艇進行伏擊,成功暗算了太平號後,大幅增加了共軍的士氣,國軍的海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震撼。此後,共軍方面奪取了臺山列島區域的制海權與制空權(透過俄援的米格15),開始進行對這一帶部分島嶼的轟炸與封鎖,掌握海空優勢後,共軍再行發動一江山戰役,分兩梯隊登陸這個大陳島最重要的前哨陣地,國軍在王生明上校的指揮下進行頑強的抵抗,但寡不敵眾,最終守軍被全殲。本次戰役規模雖小,卻是共軍首次「陸、海、空軍聯合作戰」,具備了現代戰爭的某些特點,對促進解放軍的全面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逼使國軍下定決心自大陳島撤離,因為在軍事上大陳島是守不住的。 更早之前尚有海南島戰役,這是國軍一代名將薛岳一生少有的幾場敗仗之一,共軍在旋風司令韓先楚的指揮下,精銳的四野部隊透過一段時間的整訓,基本摸透了海南島瓊州海峽一帶的天候與水文條件,在渡海訓練中,為解決無風時的航行,這批共軍(基本上是東北子弟)拜所徵用民船上的漁民為師,培訓共軍舵手、水手。不僅要懂得一般操船技術,包括撐篙、划槳、搖櫓、拋錨、拉蓬、落蓬、掌舵,還要能識別風向、潮流,預測天氣晴雨、判定方向、掌握速度、估算船行位置等等,各師各團經過組織水手隊,進行專門訓練,共訓練水手3,000餘人。 結訓後,共軍先執行了兩次成功的偷渡,後面再大舉強渡瓊州海峽,共軍由陸轉海的新訓水手,且搞出一批土炮艇,透過以暗算為主的套路,先後重創海南島上國軍的海軍艦艇,削減國軍在海上的優勢,最後在偷渡的共軍+強渡的主力+已在海南島上打著紅旗二十三年不倒的瓊崖縱隊(曾白駒為其著名指揮員)裡應外合之下,國共兩軍在黃竹、美亭、白蓮地區進行決戰,戰敗的國軍撤往台灣。 因此就島嶼防禦而言,從實際的案例來看,國軍即使在有海空優勢時,都不保證能夠守得住,遑論失去海空優勢時的狀態。至於某些不知兵且堅定站在國府一方的評論者,老把古寧頭大捷與登步大捷(尤其是前者)當作國共兩軍對抗時,國軍能夠再度進行勝利複製的標的,只能說:無知也是一種幸福!老想把科學問題當成情緒認知來分析,真正的智者也只能嘿嘿嘿了....... 不諱言,國軍目前為因應後續可能出現的台海戰爭,現在其主要的戰略防禦方案仍是這一套的變體,因為這種戰略至少對台灣人而言有一個絕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壓低平民,甚至是軍人的總死傷。現今的國軍軍事教育,即使因缺乏實戰經驗,培養不出薛岳、劉玉章等級的名將(老蔣時期的國軍戰力實際上並不差,之所以常打敗仗?主要是國民黨在組織和經濟上出了致命的問題),教出幾個李默庵(至少是合格的將領)還是不難做到的!誰都清楚在外援不夠及時的前提下,國軍絕非共軍的敵手,國軍也非宗教上的狂信徒所組織的軍隊,固然守土有責,但真要與共軍死嗑到底?兩軍現在也沒啥真的深仇大恨,所以照老方法堂堂正正打一場,就成了國軍最主要的戰略。 反正古寧頭大捷的老梗,用於忽悠愚民和不知兵的政客,還是很好用的。而真的開打後,只要盡了軍人的職責,由於兩岸的軍事較量本質還是中國的內戰,不是德俄大戰式的民族戰爭,雙方還有喬的空間,也足以壓低國軍的死傷,這是國軍的實際戰略制定者其心也仁,不願搞到玉石俱焚的表現。 講完了比較有良心的日本白團參謀的徒子徒孫制定的台灣防禦戰略,我們再來看無恥且缺德的美國佬替台灣的防禦問題做的謀劃:一言以蔽之,美國如今替台灣設想的軍事戰略,就是要把台灣給烏克蘭化,把槍發給每個台灣人,同時透過虛假的宣傳,鼓舞台灣人去當炮灰,藉由台灣人執行此策略下必然的大量死傷,開動宣傳機器,以達到傷害中國的目的,無論是口頭的抹黑、後續的經濟制裁、戰後的大規模重建,都是中國中央政府會吃虧(闢謠和重建都是要花大錢的),美國人則穩賺不賠,只要台灣人夠笨,進入了美國人的圈套之中,美國就立於不敗之地,至於台灣回歸後對中國的利益?那是以後的事,美國人並不擔心。 美國人非常清楚:一支能把槍發到普通人民身邊的軍隊,無論是做為盟友的以色列軍,還做做為對手的越共,本身都有非常強悍的組織力,可以將民兵迅速轉化並補充進入正規軍中(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的共軍也有這方面的能力),一般家中有槍(合法擁槍)的平民,也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稍一動員,就可以變成有一定戰力的輕步兵,能給入侵的敵軍製造相當的麻煩。 當然這套戰略也有可取之處,將一些簡易的防禦武器,諸如火山佈雷車、標槍反戰車飛彈(比國軍的紅隼系統先進)、肩射式刺針飛彈等售予台灣後,共軍的步兵、輕型坦克、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乃至於空降部隊等特種兵,在對台作戰上都會比較棘手,共軍利用特種兵進行斬首,配合正規軍進行登陸戰與深入島內進攻的步伐,肯定會受到阻礙;相對的,正規國軍與被臨時動員來的民兵,死傷率也會極大化(個人估算會超過1:10),此點正能有效達成美軍傷害中國的目的(諷刺的是:美國要達成這個戰略,依賴的不是美軍的強大,而是中計來當炮灰的國軍)。 就個人的觀察:現在的國軍指揮人員,仍然是以反登陸的決戰灘頭做為主要指導思想,美國人故意塞給台灣的那套化全體台灣人為炮灰,化台灣為史達林格勒的策略,國軍的指揮階層目前採取的是應付主義。連在國防安全壓力的延役問題上,也只將是兵役期由四個月延長到一年,執政黨固然有選舉上的考量,會拿捏國防安全以及避免過度得罪年輕人間的分寸,在美方看來,延長兵役到一年,讓國軍能夠使用地雷、反戰車飛彈、肩射式防空武器,多進行幾次行軍與打靶,更有利於將國軍訓練成合格的炮灰,美國人也能免強接受。否則仍讓四個月沒受過嚴格訓練的爛兵出場,在真實的戰場上很快的就會全員潰散,連當炮灰都欠奉。因此,這役期延長到一年的結果,極可能是臺美政客與軍方之間上下交相賊下的妥協,不是台灣政界與軍界對美的單純忽悠。 下一步,就該來看中國中央政府方面的因應之道,當然,這是基於個人對於軍事層面的觀察,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一偏之見而已。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