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3/02 14:32:37瀏覽856|回應0|推薦2 | |
数卷残编言论集(19) 7 所以前几年秦晖写了本书叫做《共同的底线》,最近有一批人马在牛津开了个“共识会议”,就是看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不过他们也太自恋了,这种事情哪里是知识分子能够解决得了的?我当时编段子嘲笑他们:“底线就是用来破坏的,共同底线就是大家从各方面一起破坏的。” 神州知识分子缺乏审慎的德性,喜欢高估舆论的力量;在舆论的力量当中,又喜欢高估自己的舆论影响力。直截了当地说,游士不能把自己当成土豪。土豪能够代表他所在的共同体,游士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在神州历史上,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此消则彼长,游士兴则土豪亡。游士的谋生之道就是出售他的锦囊妙计,买主当然只有帝王。帝王需要的锦囊妙计一般就是如何从社会汲取更多资源,土豪是他们的主要障碍。所以从商鞅、李克开始,游士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土豪。打土豪成功了,社会瓦解成散沙了,要钱就方便。鲁迅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什么叫一盘散沙?那就是治理的成绩。治理成功的标志,就是社会瓦解。 商鞅变法的主要成绩是什么?废井田开阡陌,论功行赏。我们用孟德斯鸠的眼光分析“法的精神”,就能发现这是一种原子化的个人主义。西周的社会细胞是宗族共同体。无论上面的政治斗争怎样变化,这个细胞不受影响。如果周朝打败了商朝,武王或周公就下命令,某某族给卫国,某某族给齐国,某某族留给宋国。宗族作为整体单位,改变了主人;但宗族的内部结构是不变的。共同体参加战争和政治、从事农业和工艺,都是集体性的。一般不会有针对个人的论功行赏,国王赏赐的青铜器之类宝物,一般是给一个宗族的、甚至是给一个诸侯国。井田、阡陌、百工都是集体行动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集体行动是危险的能力。西周和春秋时代留下了许多国人、百官、百工暴动的记录,仿佛是从西欧历史上摘录下来的。商鞅变法的目标就是解散这些有行动能力的共同体,把土地和财产分给一男一女几个小孩的核心家庭,根据个人的军功分配官爵。他这种规划有没有百分之百落实、到底落实了多少,不好说。但基本精神是明摆着的,就是要一盘散沙的社会。百代皆行秦制度,就是说土豪长不大。土豪长不大,就不会有英国那种乡绅和商人推翻国王的局面。最后天崩地裂,英国人的军舰打进家门。民国初年,土豪获得了唯一一次机会,但时间非常短暂,只开花不结果。张季直和刘文彩失败,就是民国失败。梁启超和罗隆基成功还是失败,其实没什么关系。只有在台湾,他们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最后才会有柯文哲这种人物出现。土豪来了,游士就会边缘化。
说到面目全非,我的小伙伴都已经面目全非了。小学唯一的学霸对手比我早上研究生,结果却改行开餐馆。最宠我的几位女老师都在九拾年代的解体时期下了岗,学校也不存在了。当时好像坚不可摧的单位,结果都像纸糊的东西不堪一击。最重要的是,留下的空间没有人填补。我虽然一直留在体制内,但总觉得身边的真空地带越来越大,好像自己生活在孤岛上,洪水正在不断上涨,淹没的地方越来越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孤岛全部淹没。如果历史经验在将来仍然适用,那么今后的神州仍然不会有稳定的游戏规则。这个社会上最稀缺的东西不是权力、财富和知识,而是组织资源。即使按西方标准非常薄弱的组织力量,在神州都能像吸星大法一样威力无穷,源源不断地吸取散沙社会的权力、财富和知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