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18 02:13:44瀏覽277|回應0|推薦1 | |
比特幣與鬱金香中國時報 ⊙吳家恆
鬱金香熱潮曾經席捲一整個國家,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跡。比特幣也是如此。就算比特幣熱潮過去,所帶動的貨幣網路化、去中央化的趨勢,也會繼續發展下去。 荷蘭熱錢氾濫 一六三七年二月的第一個禮拜二,在荷蘭西部的哈倫,幾個鬱金香花商一如往常,聚在一間酒館裡頭買賣鬱金香球根。當時整個荷蘭共和國,舉國上下都發狂似地投入鬱金香買賣。 荷蘭與西班牙統治者之間的武力對抗在十七世紀初逐漸平緩,其中一個後續效應就是使得荷蘭省下巨額軍費,轉而投到經濟上。荷屬東印度公司也在此時成立,並於一六二四年在台灣建立據點,直到一六六二年被鄭成功驅趕;然而,這並無礙於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一百五十艘商船、四十艘戰艦、兩萬名員工,與一萬名傭兵的軍隊。經商致富的荷蘭人流行在鄉間建造佔地廣闊的大型莊園,來享受並炫耀自身的財富。印刷技術的改進和全球貿易的發展,使得園藝和植物學受到歐洲菁英階層的歡迎,紛紛以自家庭園擁有珍稀品種的植物驕人。 說來弔詭,鬱金香之所以能炒到高價,是因為獨一無二的花色紋路。這不是人工育種的功勞,而是因為球莖感染了病毒。病毒使得開出的花朵色彩強烈,變化多端,而且,種花的人無從得知某顆球莖明年會不會開出斑斕的花朵。因為有時候一株今年是單色的鬱金香,明年突然出現斑紋,有些鄰近的球莖會受影響,但有些則否,或是要過幾年之後才出現。當時對於病毒的傳染、潛伏一無所知,於是用了各種方法,包括求助於煉金術、巫術,來塗抹球莖,希望能開出珍稀花朵,讓價格翻倍。 鬱金香投資狂 這種種原因都誘發了所謂的「鬱金香熱」,使得這個從土耳其傳來的植物,在數十年間受到歐洲人的喜愛,更在二十年間價格狂漲。十七世紀初的荷蘭商人,年收入三千荷蘭盾就可稱得上富商,但是一顆珍貴的鬱金香球莖的賣價可以超過五千盾。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資本額大約是六百五十萬盾,而荷蘭一個城鎮一年的鬱金香球莖交易量可以高達一千萬盾。到了這個地步,買賣鬱金香已經是從富人到平民都參與的全民運動了。 最有名的一個例子或許是大仲馬寫的《黑色鬱金香》,他可能是輾轉聽到傳說後寫下這個故事的:哈倫的花商聽說海牙有個鞋匠種出黑色鬱金香,便跟他用一千五百盾的高價買下,但隨即就把花踩爛,得意地對著吃驚的鞋匠揚言:「你就算開價一萬盾,我們也會買的。現在,全世界就只有我們手上有黑色鬱金香!」 據說這個鞋匠與巨額財富擦身而過,幾天後就鬱卒而死,但他若是能熬到一六三七年二月,屆時鬱卒的人就不是他了。那天在哈倫的酒館,一名花商拿出一顆標價一千兩百五十盾的球莖求售,沒人承接,經過幾次降價後,還是賣不出去。現場竊竊私語不斷,紛紛走告這從沒發生過的奇事。幾天之內,消息傳遍荷蘭全境,鬱金香價格重挫,有些種類的跌幅甚至高達九十九%。 就這樣,鬱金香熱成為當代最有警世意味的金融寓言,從網路泡沫到今天的比特幣,每當有什麼東西非理性地蓬勃發展時,就會有人重提鬱金香熱的教訓。 比特幣的誕生 從某方面來看,比特幣與鬱金香相提並論也不是沒有道理。第一批的比特幣在二○○九年初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挖掘」出來,一年半之後,交易網站Mt.Gox成立,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不到五美分,可是到了二○一四年一月,經過了中國政府的政策打壓,價格仍有八百多美元,漲幅超過一萬倍。一個雖然名之為「幣」,但又看不見、摸不到,政府也不承認是貨幣的東西,今天漲成這個局面,難保明天不會打成原形。鬱金香暴跌,至少還可以種在園子裡,但比特幣跌了,卻會落得什麼也沒有。就算想找中本聰算帳,也不知他人在哪裡,甚至,這個人是否存在都是個疑問。 中本聰這個名字是日本的,電子郵箱是德國的,據說他書寫的英文很道地,在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之後,就再也沒有他的消息。有人說他是京都大學的數學怪傑望月新一教授,有人則說中本聰根本不是人,而是取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Motorola)四家公司的名字拼湊起來的。總之,比特幣的起源是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但是,比特幣的運作規則卻是嚴格而可預測的。 運作規則嚴謹 比特幣的生產速度是預先設定的,每十分鐘生成一個交易區塊。在比特幣問世的時候,生成一個交易塊的獎勵是五十個比特幣,等到區塊鏈的規模達到二十一萬的整數倍時(每四年會達到一次),獎勵就會減半。第一個四年在二○一二年底屆滿,所以現在「挖礦」獲得的獎勵減為二十五個。四年之後,減為十二點五個。一直到二一四○年,將不會有任何新幣產生。只要這個規則不被打破,比特幣的產量會越來越少,「開採」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如果把比特幣當成貨幣的話,就會發現這種設計避免了所有貨幣走向失敗的必經道路:因為禁不起超量發行的誘惑,最後造成貨幣的貶值,被人棄置。在這裡,正可以看到比特幣如何從一個純粹的運算機制,過渡到可以與貨幣進行兌換、表現出貨幣特質的過程。 二○一三年,賽普勒斯爆發銀行危機,要求歐盟提供一百億歐元紓困。歐洲央行同意撥付,但也要求賽國政府自行籌集五十八億歐元。為了籌到這筆錢,賽國政府凍結銀行儲戶的部分存款。儲戶不甘心財富縮水,到處尋求資金出路,發現了比特幣的嚴格保障了財富不受侵犯、不可追蹤、不可凍結。大量買進比特幣的結果,使得比特幣的價格在三週之間從六十五美元升到兩百六十六美元。 說穿了,比特幣的漲跌所考驗的都是世人對這個透過數學、而非武力或國家的強制力所建立起社群秩序的信任。透過規則的設計與參與者的運算──也就是採礦──保障了整個系統的安全。 礦工兼任保全 「採礦」是一種修辭的方式,而不是對事實的精確描述。「採礦」讓人聯想到某種遊戲,而礦則是某種寶物,透過競賽較量,讓勝利者得到獎勵。所謂的「採礦」,算的就是此刻所有在進行比特幣交易的人是不是在進行虛假的交易。如果某人的戶頭裡頭有一個比特幣,而他把這個比特幣同時轉給兩個人。那麼,所有在計算區塊的人(也就是俗稱的礦工)就會發現這筆交易有問題,不予確認,而這筆重複交易也就不會成立。 這些人與其說是「礦工」,不如說是「保全」。而最有能力維護系統的人,就會得到獎勵。比特幣把個人成就私利,導向對公共利益的維護,這是比特幣最高明的地方。當李娜打完一場精采的比賽,她榮耀了網球這項運動,但是她打贏球賽並沒有辦法防止別人違規。但是比特幣的礦工可以。礦工既是球員,也是裁判,和系統的維護者,這一點是鬱金香、沉香、茅台或任何投機炒作的標的都不具備的特質。 在鬱金香的寓言中,狂漲之後的暴跌,財富煙消雲散,一切都歸於沉寂。但實情並非如此戲劇化,後續的無數糾紛著實考驗了荷蘭的法院體系好幾年,而哈倫則繼續維持全球鬱金香栽種重鎮的地位,而類似的炒作戲碼,後來在土耳其再次上演。人類的貪婪有如病毒,時時潛伏,隔一陣就要發作一次。 鬱金香熱潮曾經席捲一整個國家,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跡。比特幣也是如此。就算比特幣熱潮過去,所帶動的貨幣網路化、去中央化的趨勢,也會繼續發展下去。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