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18 12:27:51瀏覽1394|回應1|推薦2 | |||
梦的心电感应--我预见了亲人的死亡网友: 林松你好;我在一年前做过一个很可怕很恐惧的梦,而且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可怕的是我做的恐怖的梦实现了,发生了这个悲剧后,我很后悔自己没拿这个梦当回事,如果当时多想想这个梦可能我就阻止了这个悲剧的发生,我很后悔这件事,很希望你能帮我解释解释,就在一年前一个夏天我梦见我和我的老公还有我的家人做车去迁坟,就在车开了不远的地方,围了很多人,我老公非要下车看看,他就下去了,结果透过车玻璃我看到的是公安在刑场执行死刑犯,就是枪毙人的,这个时候开始了,我们都喊他上来,他不听,枪声响了后,其余的人都死了,有一个人站了起来,这时我老公喊公安说这人没死,这个人听后就追他,把他追的脸都发白了,我就让家人把车停下,让我老公上来,他的脸色很难看了,追了很远了,终于上车了,然后我们就去了迁坟的那,我们都半骨灰合抱出来上坟了。
网友你好: 非常理解你的心情,请节哀,保重身体。从文字中可以看到你现在已经将丧亲之痛部分归因在自己的身上,似乎是因为你没有注意梦对自己的启示,才导致老公的出事,使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在人类梦史中却是存在着心电感应的梦,对于你的梦是否属于心电感应我不能擅作断言,但肯定不是来自上天的指示。相信你一定能够走出悲伤,更不要自责因为责任不在你,你不能够提前读懂梦的未来。请把目光放在当下,过好现在的生活照顾好孩子,他是你们生命的延续与寄托。 析梦: 一年前的梦是否被完全复原我不得而知,因为在重大事件发生后人的梦境可能会被重构,不管改变了多少或许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电感应梦境,从梦的情境分析,在我们的文化中坟也称为阴宅,梦中的迁坟的行为的确与死亡有关,从一个阴宅迁到另一个阴宅描写了通往死亡的过渡之路(归途),在路上看到的死刑的执行者是人类潜意识中死神的心象(死本能的化身),执行死刑的过程实际上是死神收割生命,梦中你爱人对行刑的好奇,暗示着他存在着某种死亡冲动与趋力.那个没有死的人,真实身份是死神的影子,他是不会被打死的因为他从来就没有生过,他会追逐着生者,把活着的人拖入死亡国度。你老公的难看脸色也象征了死亡,(虽然你没有描写但应该是惨白没有血色--象征在死神的追逐下失去生机),梦中你看到的车和现实的车一样似乎只能用巧合来解释,但人类梦史中有关预言的梦并非那么简单,撇除迷信色彩,它实际是来自于人类潜意识最深处的感悟与觉察能力,属于人类潜意识本能的感悟-—直觉的特殊现象。睡眠状态人类运用潜意识觉察往往会超常的预见危险,而梦中的情景也与后来应验的现实事件某些特征相符。 心理学中心电感应的经典案例: 梦的心电感应涉及到不可思议的超心理学范畴,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很玄妙,在国外的梦研究所以及临床心理学机构曾对此类心电现象有过研究和论述。
20世纪30年代莱恩博士曾经作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试图证明心电感应的存在,在临床心理学上心理学巨匠弗洛伊德曾于1921年国际精神分析年会上发表过一篇文风严谨的名为《梦与心灵感应》的论文,弗洛伊德在其中提到:自己从未做过此类心电感应梦,然而当他知道下面这个案例时,却又深受吸引,认为心电感应的梦境可能确实存在,同时精神分析的理论也在此案例中得到证明,这个案例是这样的。某位中年男子写信告诉弗洛伊德,自己之前曾逼真的梦到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这个梦本来平常,然而在他醒后却发生了神奇的事情,不久他就收到了女婿的贺电,说他的女儿生了一对双胞胎。其实弗洛伊德的兴趣所在更是此梦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证明。在论文最后弗洛伊德认为“睡眠是创造心电感应的绝佳条件,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根据人类的心电现象于1930年首先使用“共时性(Synchronicity)”一词来对此类超自然的现象进行描述。荣格文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荣格曾经给他一个爱好爬山的朋友析梦, 他的朋友曾梦见自己在登山,一直登到山顶,心中狂喜,一直向上飞向上飞。荣格听到这个梦后觉察到这个梦可能预示着死亡的发生,劝他不要再去登山了,但朋友不愿听从荣格的劝告,没有取消自己的登山计划,结果他在登山时失足从山上落下来,砸在另一个人身上,两个人一同摔死。 下面这个案例是我亲自经历的案例,可以说这也是我接触的比较典型的潜意识心电梦境。
我曾经为c女士做梦分析,梦中她梦到和自己的父母舅舅舅妈和小姨开车出游,目的地是家乡的某个山,她在梦中看到正当亲人们爬山的时候,突然发生意外事故,父母和舅舅从山上跌落摔死,看着父母整个跌落的场景c女士在极度惊吓与悲伤中惊醒,这个梦是如此逼真。以致c女士的心灵久久不能平复。对这个梦我曾做了三层的分析,在解释梦时我内心曾涌起一种无意识直觉-,难道此梦具有某些现实意义?在析梦最后我建议她给父母亲打电话,一方面为身处异地的父母做一下情感互动,以抚慰c女士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排除梦的特殊潜意识觉察现象—心电感应现象。没过多久c女士再次打来电话语气震惊,他刚给父母通过电话,恐怖的是周日他的父母和舅舅小姨正准备驾车出游,而郊游的项目就是爬山。我在C女士处了解到她的父母不是经常出游,也没有爬山的特别爱好,经过互动分析我向她提出了安全建议。后来我了解到在女儿的劝说下c女士的父母最终取消了爬山计划。C女士真的避免了一场事故吗?在心灵的现实上是这样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