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細水漫流評TVB西遊記(八)八戒的冰火五重天
2011/05/20 03:21:45瀏覽728|回應0|推薦1
我們暫且放下師父,談談八戒。編劇給八戒安排的冰火五重天,比師父的遭遇更加妙絕。

三打白骨精的時候,八戒不斷拆悟空的台,惡意中傷悟空,
他誣指悟空使障眼法,是悟空失去師父信任的一個關鍵。
他是想出一口氣,以牙還牙,而且是十倍奉還。
這我不全怪他,誰教悟空先看他不順眼,不斷找他麻煩。
後來悟空接二連三的中計,師父要趕悟空走,八戒冷眼旁觀,甚至落井下石。
悟空臨走前,對八戒的評語已經從"好吃懶做"這種習性問題,上升到"居心叵測"這種人品問題。

白骨精的離間計,八戒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天上掉餡餅,他喜出望外,三言兩語竟除掉了悟空這個眼中釘。
後來白骨精復活,攝走師父,在四大金剛的暗中幫助下,竟然又讓八戒成功救出師父。
八戒得意洋洋,自以為可以取代悟空,拍著胸脯向師父保證沒問題。
此乃八戒的冰火五重天第一重。

這真是絕妙的安排。
如果八戒救不出師父,最後由悟空出馬的話,
悟空和師父的誤會是化解了,但悟空和八戒心結猶在,
八戒仍舊不服悟空,他不會痛定思痛,悔改前非。

八戒如願以償做了大師兄,但貪圖逸樂的本性,使他很快不耐取經的辛苦。
他偶然救了寶象國公主,還得公主芳心暗許,欲招為駙馬,寶象國王更允諾以王位相傳。
八戒大喜過望,此乃八戒版冰火五重天第二重。

八戒和悟空的差距,不只在法力上,更在心態上。
以前八戒恨悟空踩在他頭上,現在做了幾天大師兄就不想做了,寧願留在寶象國當駙馬。
以八戒這種心態,就算給他悟空的法力,一樣做不了大師兄。
是他自己放棄的,之後發生的一切,也是咎由自取,與人無尤。

師父循循善誘,給了八戒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八戒仍舊執迷眼前榮華,不肯回頭。
他不知道,眼前的榮華只是鏡花水月,他的噩夢即將開始。
白骨精再度登場,借屍還魂化身為寶象國的失蹤太子,誣指唐僧是黑熊精所變。
國王命駙馬八戒率軍捉拿唐僧,八戒收到命令大驚,一個人悄悄去見師父。
不料此時白骨精已把老沙打成重傷,把師父變成黑熊。
八戒趕到時,以為黑熊吃了師父,又愧又悔,自己一時貪圖富貴不認師父,竟害的師父無辜送命。
此乃八戒的冰火五重天第三重。

大錯已成,無可挽回。八戒唯一能做的,只有為師父報仇。
激憤之下,他痛揍黑熊。在他一刀準備送黑熊上路的時候,老沙扑上來擋住刀子,掛了。
八戒驚慌失措,不明所以。
悟空殺人,他落井下石;明知師父傷心,他謊稱殺人以求脫離取經隊伍。
現在他真的雙手染血、鑄成大錯了,殺的還是最親近的師弟。
自己害師兄被逐,害師父送命,還親手殺了三師弟,取經大業斷送在自己的手裡。
八戒悔恨交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罪孽深重,萬死難贖。
他愧對救他脫離千世情劫苦海的觀音,他愧對疼他愛他、對他循循善誘的師父,
就算死了,連見閻王的面目也沒有。
此乃八戒的冰火五重天第四重。

在進入八戒的第五重前,先說師父這一劫的最後一難。
前面說過,於師父而言,最痛苦的不是生關死劫,不是肉體上的折磨,
而是一次次的提醒他趕走悟空的錯誤,一次次的經歷與徒弟的生離死別。
八戒詐死的時候,師父已經傷心了一次;這次悟淨也死了,而且是直接死在他眼前。
惡毒的白骨精,還用玄光鏡給師父看八戒悔恨交加的樣子,想讓師父更難過。
不過我覺得白骨精失算了。
當師父被白骨精折磨,命懸一線的時候,我想師父應該不覺痛苦,反而感到安慰了。
他的悟空是冤枉的,並非殘忍好殺,而且向佛之心堅定,為了顧全大局能忍辱負重。
八戒一時貪圖美色富貴,但他已經知錯,最終迷途知返。
悟淨志慮忠純、任勞任怨,為了救他而死,這是他最難過的。
無論如何,他都有三個好徒兒。

(PS:注意,TVB發行的VCD這裡刪了好幾處。八戒在師父師弟墳前悔恨交加的鏡頭刪了,直接跳八戒上吊的片段,白骨精給師父看玄光鏡折磨師父的部分也刪了。請看電視轉錄的版本才是完整的,星河版雙語mkv和華麗台粵語版rmvb都可以)

回到八戒,他本想一死謝罪,被變成人形的龍馬救下。
龍馬告訴八戒黑熊就是師父,還告訴八戒白骨精的陰謀,欲令五師徒自相殘殺。
八戒恍然大悟,和龍馬回皇宮救師父,卻發現寶象國上下皆被白骨精殺害,心愛的公主也死了,更加肝腸寸斷、悔不當初。
此乃八戒的冰火五重天第五重。


---

說完師父和八戒,最後說老沙。
老沙很無辜,他沒做錯什麼,但他卻死了。
公平嗎?是,我覺得編劇仍是公平的。
當老沙看著八戒痛打師父,有話卻說不出的時候,
應該能明白眼見未必是真,也體會到悟空明知真相卻有口難辯的心情了吧。
死,未必是懲罰,也許是解脫。
一向任勞任怨、做牛做馬的老沙,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
剩下的爛攤子,留給八戒去收拾吧。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tabeej2w&aid=523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