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們聊了起來──談物質化社會
2008/03/16 15:42:57瀏覽486|回應1|推薦5

女子原先與她的外國男友面對面坐著,就在我身邊。有一對老夫妻自萬芳醫院站上車,她隨即與男友起身讓位。四人對向的前車廂位置就剩我一人,女子挨近我身邊空位,她們原先的位置由老夫妻遞補。老夫妻推起笑容十分感激,而女子的男友就站靠在她身旁,看著女子熱切地與老夫妻談話。我仍在列車的前頭位置,前方的高架橋閃爍著光輝,那是下一個站點。女子與老夫妻的話題未曾間斷,他們談起來台北的遊玩,也感謝女子與其男友的好心腸。這樣少見且溫馨的人情冷暖令我訝異,特別在這已被利益所包裝的價值世界。

 

或許是共織的社會架構下底經營所影響,我們已習慣用價值來評比世間,人的互動越趨冷淡,直接用心的交流已不常,逐漸地我們的生活,任何事都需要理由了──不管是讓位子還是朋友之間的噓寒問暖,我們也非安上一個藉口才足以驅使行為。這是失卻人情交感的「現實交易」。

 

沒錯,就是交易。一種建設在「價值」的立場判準。我們需要充足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好調整心態做作。也許行為被二元化,即在實踐的頂端壟制著功利主義。我想起某位友人說的:「我們這世代多麼茫然。這是個喪失靈魂的唯物時代,特別當『應然』成為『必然』之時。」

 

時代伴隨著群眾的「選取價值」來塑形。各時代所面臨的問題看似毫無關係性,卻也因為世代的交替促成了另一層面的延伸。以文學來說,七O年代受到六O年代現代主義的影響,文人極欲跳脫傳統舊有的小說創作方式,因此引進後設性的創作架構來突破以往。那麼八O年代呢?受攝於後設主義的實驗,他們也尋替出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鄉土文學。這是要擺脫七O的另一番掙扎。

 

兩千年初期時由「物現」所經營的擬精神時代,一切既定價值被物質取代,人們以尋求短暫的快樂為目的──因為苦過,所以便高度追求高品質生活。你若說東方的性靈思潮被西方類於船堅炮利的「進化」思維所取代,那麼現今可真的少見沒有滿口不談錢的人了──這種世代交替(自清末之後),隨之發展成以功利作現實考量。這有些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相仿,過程之間的變化往往受制於事件最初發生的狀態,之後的既有現象將會被另一波相左的力量推翻、取代,再度成為新的價值體。只是現今在我眼前的讓位舉動,竟促使我聯想曾在我心底寒顫的一現象。那是極為悲哀的。

 

一陣功利風氣正自然地自世界開展,那是資本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現象,一切皆有了不可推移的壓力在塑造標準。跟著標準我們才沒有喪失自我價值的「建立感」、「信心」(盲從?)。人是很難不去遵從規則的,因為沒人喜歡標新立異。這樣的「標準」看似自然,卻使我不快樂。我是慣於異群而居的,這總被視作特立獨行。我想,或許我打從心底就不承認讓座位這事。先說明,我並不是表明讓座位是不好或什麼的;只是,思考著關於讓位這行為有多少人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沒有礙於「博愛座」上的宣導標語,不是見不得老弱婦孺在一旁而不喜眾人送來質疑的「公德」眼光。純粹是因為惻隱之心的發散而得以實踐,一種伴隨著非標籤性的良善習慣。

 

關於這座島的訊息以臻迷幻。我只能隨著眾人的耳目去摸索最可能的狀態。它是具有「始」與「終」的兩端,沒有固定性的連接標準可供參考,只需要具有「能與人較量」且從中獲得自我價值的「認識」即可。對了,那樣的認識是有著一定的流程:你必須先假設他人的期盼,然後建立「它」,之後使群眾肯定你的「它」是具體的;他人認識了「你」,你也認識了「自己」。

 

大夥皆在出賣自己,營取他人的注目當暴利。

 

你知道,在這種腐物時代,很多事項都將被做考量。但,在我面前發生的這段(讓位)過程卻讓我感覺極為真實;從前的慣性質疑都喪失掉了,感動的氛圍終究在我心中蔓延著。我想,這年頭已經很難找到能用雙眼直視無誤的溫暖了。也許他們熱烈的交談是異於常人的禮條規則,以至於我對這狀況感到真實自然。我厭惡那種將良善行為提升至自我人格之健全性。也許很難相信有這類人,但此種狀態卻反映著虛假自我的可能,一種僅在意實質利益的企圖。我久未察覺,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健全人格」的定義在社會上廣泛地使用著。

 

我們應禮讓座位給老弱婦孺。這不光是公德心的良善表現,也是人與人之間可貴地生命關懷(萬物之靈的情操表現)

 

這很有意思!我想著是否有二種分類:「做給人看」與「做給自己看」。

 

我想,善行不是因害怕他人的質疑眼光及用來證明自己是具有健全人格(公德心)的,而是因單純且發自內心的真摯之底;因不忍而發的悲憫之心──因感同身受便自然有了讓位之感。也許公德心是需建立在沒有條件之上的,願意替人設想,願意考量除己之外的公共事。物化的享受主義使人需要一條規則來遵守,其類似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自由才具有真意義,故享樂的盡性與否就可能建設在給予眾人適當感官(應當的公德作為)之後而更為奢糜;那就是在藉著物質產品的提升來加強自我人格(自信),內在所缺乏的精神自我便藉由同為物化的作為(做給人看)來建立著。彷彿這樣,你就是有素養的公民?!

 

台灣在經過八O年代密集地經濟發展後,整體的生活品質提升了。物質的演進更趨精美富庶,對於自我的欲望也更為強大起來。這已不只是最初僅「獲得滿足」即可,我們更要求往「好還要更好」去實踐著。空洞的目的性便因此而生。能夠發現,什麼時候我們有了用物質的條件去衡量一個人的習慣。也許我們不必與人互動,便從他身邊的配件就可知道他的評介,然後影響我們看人的眼光。人似乎不再需要經過精神形式的交流來彼此認識;物質層面的認識卻更優先於此。

 

或許物化的缺點便是在其失去去靈魂的生命性,在某種因資訊過多機械先進的此一時代,對於評判眼前狀態的機會已不再是更具有沉澱的可能。然後我們沒有懷疑的可能,關於具有瑕疵性的事也是事後得以發現,相同的後批評才會一股腦兒地宣洩著。這一切都是物化的可能,所以有了一些狀態:

  1. 我們更重視結果:追尋有利的,謾罵未經思考而不理想的。
  2. 更順其自然:不在自己生命中的都放棄,然後防止他人侵犯私領域。
  3. 且不懷疑:不可消化(外在)資訊於是接受資訊。有了理由便等同給了交代,阻赫好奇心與質疑的蔓延。人多意見同,便是真理!
  4. 只要事不關己就有所不聞:所以我們很忙,永遠都是旁觀者;以致於沒有時間傾聽自己的聲音,只有涉及自己時才被發掘。
  5. 靈魂空洞:更趨尋覓物化之「娛」。

 

然後,先察看結果是否有利,跟著我們便去實踐。只要有道理(大眾期盼的,大眾趨利的)我們便朝那裡邁進。

 

社會,就更像是個社會了。

 


P.S.我深信人性本善,所以一切僅是臆測。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kpark&aid=1699951

 回應文章

草殤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嗯...
2008/03/16 15:56
物化的作為,這點很有意思呢,我們讓坐是真心,還是怕不讓座而被輿論攻擊呢
流浪惆(darkpark) 於 2008-03-16 16:00 回覆:
是阿,很矛盾的心理。也許就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