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7.09.14.金門日報社論:振興經濟 從微型產業開始
2008/09/17 08:46:46瀏覽1313|回應0|推薦0

  1980年代,台灣「服務業」產值首度超越「工業」成為國內生產毛額(GDP)主力。到了2004年,服務業占GDP產值比例高達67.4%,幾乎是工業的兩倍。但晚近服務業的成長率遠低於工業,是景氣低谷期的受害者。

  可以這樣說,比重大、卻成長遲緩的服務業,是讓我國經濟低迷的主因之一。而多數的服務業就是我們身邊的微型產業(小店家)。因此,如何讓微型產業找回活力非常重要。 

  許多學者指出:從GDP的五項構成要素-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固定投資、存貨變動、商品勞務進出口差額來看,台灣民間消費的比重近十年以來,皆獨占鰲頭,佔到近6成;其次為固定投資,約20%;政府消費排第三,約達12%。從數據來看,經濟要成長,唯有讓民間「願意消費」以及讓民間「願意投資」而已。

  前者來自人民對生活與工作品質期望值的提升(如:從租屋到購屋、二次換屋;多買幾件衣服;多上幾次館子等),也來自業者能創新商品(如:具吸引力的科技新產品)與服務(如:網路購物、電視購物等通路的興起),使消費者能有花錢對象;後者,則源自經營環境的改善與投資信心。 

  不論是強化「願意消費」或「願意投資」,都必須看經濟所在地的社會能否自發性地醞釀創新意願與能力。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佛羅利達(R. Florida)的研究發現,擁有三個T-腦力(Talent)、科技(Technology)、包容(Tolerance)的城市,愈容易產生創意城市生活,連帶也有不錯的經濟成長。而這些創意城市生活與活絡的經濟,不會是大企業、大工廠所帶動,而是由許許多多的街巷里弄小店所組成的。 

  另外根據統計,一座投資1千億台幣的12吋晶圓廠,約略僅能創造1千個工作機會;但是批發零售與餐飲業,只要投資6億、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僅需8億、工商服務業11億,就能相同創造1千個就業人口。換言之,服務業的就業創造是晶圓代工的1百倍。

  因此,若真的要讓就業率提高,政府政策應該更鼓勵「有能力的微型創業家」,而非複製「半導體巨賈」或「製造業龍頭」。 

  戰地時期的金門,軍人消費經濟帶動許多彈性、多角化經營的小店出現,微型產業十分發達。後戰地時期金門經濟的蕭條,關鍵就在小店的式微。多數小店在金門之所以無法永續經營,除了客源結構性的改變外,深層問題就是受到社會集體價值-「勤奮、紀律、節儉、團體齊一」的影響很大。也就是說,小店無法轉型成刺激消費、活潑人心、營造體驗與夢想的服務業,社會風氣讓年輕人只想擠入相對安定保障的「軍公教」。

  這樣一來,使得金門的多數產業經營成為呆板、制式、成本導向(而非績效導向)的「類軍公教延伸體」,嚴重缺乏競爭力。 

  當人們不被鼓勵在地消費(或大量跑到廈門去消費),而社會上又欠缺值得消費的誘因(產品質與量供應不足),內需服務業的眾多小店,便難以創造亮麗的經濟產值。

  當我國國民所得邁入已開發國家、教育水準提高、年輕人自我成就的實踐願望、全球旅行的洗禮等情況不斷提高之際,消費不再是「購買生活必需品」而已,而是追求「購買的感動」;老闆不再是邊收錢、邊看電視或報紙的「收銀機按鍵者」,而是在乎氣氛和空間個人特色的「服務研發達人」。小店,要具有創新、複合、體驗的多樣附加價值。 

  關心國內經濟、關心金門經濟,了解微型產業的獨特經營理念、方式與生存之道,遠比為大廠製造業創造利多,更有效益也更有意義。對微型產業的輔導,是政府責無旁貸之事。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sun571008&aid=222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