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5 23:10:02瀏覽1006|回應0|推薦6 | |
造訪歐美國家的朋友一定有這種經驗:疲憊之後想念的是冒熱氣又紮實的白米飯,而不是多樣可口卻沒有飽足感的麵包麵條,蔬菜不再生食而能熟食,菜單不再像西洋道士鬼畫符,還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點菜。 稱之為鄉愁的痛楚,在這一碗碗料理中,暫且解決。 人在異鄉的救贖──移民餐廳,台南人劇團《金龍》演出的就是這些故事。 在台灣,總有大批深色肌膚、深邃面孔的東南亞移民,平常我們躲避他們的眼神、不和他們接觸,只偶爾稱讚他們的食物好吃。 而在《金龍》裡,泰式、中式、越南料理和面孔統稱為「亞洲人」,讓人警覺到他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就是全人類的故事。 看資料時知道《金龍》出自德語劇本、處理全球化下的移民問題,瞬間肩上多了好幾擔子,想著這場面一定會沉重喘不過氣。 到台北藝術節松山菸廠現場看發現,錯了,原設定下就要男女反串、老少顛倒,5個演員要撐起17個角色,導演提爾曼(Tilmann köhler)將之處理得更活潑,他讓舞台設計卡洛里(Karoly Risz)打造一長條金屬舞台,演員們拿盤子洗碗兼快炒,形塑他吃過的亞洲鐵板燒模樣。 與劇照裡完整的道具、服裝設定不同,劇場裡只有一長條舞台和鐵桶、鐵盤,極簡風讓觀眾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穿輕鬆便服的演員身上,他們用身體形象切換的角色、故事、場景,和無解的移民困境。 台南人劇團對跨文本切換,語言特點掌握之好,節奏歡快、爆點密集又洶湧。 絕對不能雷、我也沒有資格雷,文字敘述會減弱臨場驚喜,只能透露,好幾次現場都歡笑失禁。 故事從一個無法看牙醫、牙痛哭嚎的非法移民中國廚師開始,帶入其他廚師和前台服務生的故事,又慢慢加入幾位常客,你會發現,不只移民有認同問題,連本國人士都幻想成為別的身分、幻想著更好的生活情景。 角色場景從一開始零碎,到後來無縫接軌,顯示劇本之好、本土化之妙,導演舞監藝術總監放縱發展又收放自如的管理,功力強大的5位演員、加樂手其實是6位,氣勢不分軒輊、又帶領彼此走向高潮。 朱宏章老師空姐很嬌,林子恆紅衣女人好艷,陳彥斌越南妹好辣、腹肌胸肌都超好看^^黃怡琳演的男人不大Man但都很大可愛,李邵婕也太輕盈了,只有她能演小男人,李承宗演奏出歡快場景裡沒說的沉痛心境,很安靜但也很帥。 欸寫半天都在寫好話,還越寫越抽象,看其他資料時覺得別人怎麼寫這樣?現在我也陷入同個死巷裡了。 他們自己拍的訪問介紹,也很學術、抽象哩!可是現場都超好笑喔!不要被影片騙了。 總之是缺點數不出來,但優點破表的戲,到8月11日都還有,能看到還頗有福氣的。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