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是我看過最美麗的河流,比中國的長江黃河、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巴黎的塞納河、德國的萊茵河,都來得美麗非凡。 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贈予的禮物」。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和她那無比燦爛輝煌的文明。 到埃及,一定要欣賞尼羅河的美,也必然都要親炙尼羅河的美。 尼羅河已被認定是世界第一大河,全長6695公里。這條美麗的河流,有兩條源頭,名字都很美,一條源自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附近,稱為「白尼羅河」,一條源自衣索比亞高原,稱為「藍尼羅河」,她們相會後匯聚成一股浩然龐大,莫之能禦的大河,往北切入埃及,行經數千公里、無數黃沙,在開羅附近,形成扇狀綠洲,流入地中海。 這氣勢,舉世無匹。 白尼羅河境界美麗,藍尼羅河氣勢雄壯,美麗與雄壯雙管齊下,尼羅河以驚人的水量,挾帶大量的肥沃土壤,像是與埃及沙漠為難,狠狠切出不可思議的長河;卻又像安慰著埃及大地,知道她盡為沙漠土石,若無河水滋潤必然寸草不生,於是帶來沃土,誕生文明。 乘著遊船行經尼羅河水時,必然驚訝河水的「力量」,強大的水流,奔騰數千公里,竟然都無消退疲軟姿態,在流經的黃沙區域,為河岸兩側帶來約莫10到20公里的綠洲沃土,從空俯瞰,宛如一條蜿蜒玉帶,晶翠欲滴,難以想像,這裡竟是沙漠。 其實,以埃及國土境內的尼羅河而言,大約只佔尼羅河全長的四分之一,而且是尾端的部分。照說,應該也是流量較弱的部分。然而,尼羅河始終眷顧埃及,她在每年的七月到九月時,因為衣索匹亞高原豐沛的季風雨,開始氾濫,帶來埃及稱之為「黑土」的大好淤泥,古埃及人,即以「黑土」來稱呼他們的家園。 尼羅河給人的感覺是:河面寬闊平緩、水深清澈碧藍、沿岸舒坦優美、農家各安其所,樸實、寧靜、大方、莊嚴。 因為尼羅河在沙漠中切出帶狀綠洲的特色,使得埃及文明必然沿河岸建立,埃及重要的城鎮,幾乎都緊依尼羅河岸而建,今天至埃及旅遊,一般也會搭乘遊輪,沿尼羅河水而上,從北方下游的開羅,到南方上游的阿布辛貝,逐城參觀。 一般遊客都會搭乘頗為豪華的五星遊輪,靜靜駛過尼羅河水上。遊輪頗大,但因尼羅河水深寬闊,並不覺狹擠,只覺藍天白雲,緩緩從上方飄過,時間在這裡有暫時停頓之感。有人曾說:「人類怕時間,時間怕金字塔」,當你航行在尼羅河上時,也有這種感覺。 尼羅河水的寬度,平均超過千米,更寬廣的則有數公里,這樣的氣勢,極為相襯於埃及這個泱泱大國,她不扭捏作態,不拐彎抹角,讓人覺得從容,從心佩服;她不與人爭,但人人自然信服於她。 這樣的寬度,自然有相應的深度。一般說來,尼羅河水平均深度約為十公尺,因此,大部分的河段均能行駛五星級的大遊輪。因為水深豐沛,尼羅河水呈現難得的美麗碧綠,似綠,又似藍,似透明,又似飽滿,似平靜,又似流動。行走其上,有一種很安穩踏實的感覺,不會有中國黃河的危險奔騰,也不會有長江「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突急感,尼羅河始終呈現大氣從容,像極包容大地的母親。 至於兩岸風光,如畫卷一般。 尼羅河挾帶大量黑土,富含磷酸鹽、腐植質,最適作物,不必經意耕耘,便在數千年累積的黑土上,長出厚厚飽飽的大片草地,草地上,可種植任何作物。最常見的是供給人類食用的小麥子、給動物當飼料的七葉草,它們大片大片地在黑土上成長,翠綠地告訴人們:基本溫飽不成問題。 比草地、初生的農作稍高的,是常見於水洲的莎草,這種水岸植物可以長到一層多樓高。古埃及人很早就發現,將莎草的莖一片片切平,再片片垂直編織、壓平、脫水,可以製作全世界最早的紙張,埃及人用它紀錄下古埃及輝煌的史頁。 莎草紙不僅用來做紙,將較為粗厚的莖幹緊密綁在一起,也可以做成行舟,航行尼羅河上。許多古埃及墓室壁畫中,常見以莎草做成的太陽船,帶領死者航向復活的彼岸。如今,在尼羅河岸的鄉下野地,還可以看見這種莎草船,形狀和三千年前的壁畫,幾無二致。 莎草岸,有各類水禽,以及南下過冬的候鳥,品類之多,讓人眼花撩亂,直嘆是生物天堂。較早期的埃及歷史,莎草岸還頗多大型鱷魚出沒,危害農作,並且傷人,這些都呈現了尼羅河的獨特風光。 比莎草、成熟作物更高的,則是疏落有致的椰棗樹,這種樹有點像台灣的椰子,但沒那麼高,不那麼修長。正因並非修長,反而有一種敦厚的平實,細長的枝幹,頂著大片的棗葉,也有一種難言的鬆懶悠閒。 椰棗樹的經濟價值很高,最常運用的是它的果實,形狀大概和台灣的老檳榔果實一般,但帶有甜味,古埃及拿來當成主食之一。今日,椰棗依然是飯桌上常見的菜色,味道很好。 椰棗樹不僅長於厚實的黑土上,在黑土不到之地,例如綠洲岸邊的黃沙土上,也常見椰棗的身影,因為缺水,椰棗的枝葉也通常略顯枯黃,但強韌的生命力則無二致。黃沙上竟得以長出高大的椰棗,更添尼羅河岸獨特的風光。 一層一層的顏色,將尼羅河岸鋪染得平實美麗:碧藍的河水岸,是常見的黑土層;黑土上,是翠綠的草地;草地上,是綿密的莎草及農作;農作上,椰影疏落有致。看到這樣的畫面,會讓人盡脫俗世煩憂,只想在此慵懶度日,年復一年。因此,埃及文明歷數千年幾乎沒什麼太大的更動,和尼羅河岸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呼映。 尼羅河風光另一奇是:過了這片河岸綠洲,馬上就是寸土不生的沙漠。大部分地區,這條「綠洲-沙漠」、「翠綠-枯黃」的分際線,都分常清楚,只有一線之隔,這頭是綠洲,跨了一條線,一步距離,就是狠狠的黃沙,中間沒有過渡,清清楚楚。 沙漠,並非全然都是平緩的沙,埃及的沙漠多的是陡峭的山、突出的石,共通特色都是長不出一根草,簡直是惡地了。然而,這樣的惡地,卻相對對應尼羅河的生意美麗,兩者截然相反,但互補作用,卻產生難以想像的美麗。 至於尼羅河岸人家,平實的土磚屋、典型的鄉下耕種生活,也很符合尼羅河的本色。大部分人家,外觀都不華麗,就是住處罷了!他們的活動仍如埃及祖先一般,製泥磚、汲水方法、烘製麵包,都一模一樣。 行經尼羅河水,隨時可見在河邊捕魚的人家。尼羅河有捕不完的魚,因此隨著父母出河捕魚的孩童,全不急於捕魚,反倒都在遊樂、戲水。這樣的歲月,每家每戶、每年每月,持續永恆上演。對於來自爭名奪利、汲汲營營的台灣遊客來說,那一般人看來有點落後的農村景象,竟成為一種理想國境地的美感。 尼羅河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河流,在於她從未想過刺眼奪目,亮麗非凡,而是一派平實從容,卻讓人眼睛不忍離去。當你航行在尼羅河上時,儘管每天航程景色都差不多,但她總讓你在船行經過時,復又回頭望一眼適才經過的椰棗林、莎草岸。尼羅河有一股出奇的魅力,深深攫獲人心。 略可惜,尼羅河來到現代,不免改觀。 不過百年前,尼羅河水仍然每年氾濫。古代的埃及人順應氾濫,發展出一套測量河水、進而利用河水的文化哲學,不與河水抵抗,兩相平衡。因此,風光美麗了千年萬年,始終不改。 今日,埃及人則動用科技工程,築起高壩、控制流量、氾濫不再,但工業也進來了,污染隨之跟進。我的埃及導遊說:別看尼羅河水那麼乾淨美麗,二十年前,她更清澈、美麗。 不難發現,如今沿岸常見工廠煙囪,看來都是很重工業、粗糙的機器設備,排放黑煙的同時,不可避免也會滲點黑油到土裡、入水中吧!那麼,尼羅河水,還能承受多久? 更別提開羅附近了,這一帶,曾是古埃及的權力核心,美麗的神殿沿河而建,皇室後院即是清澈的尼羅河水。如今,開羅已超過千萬人口,每日排放的廢氣、垃圾,尼羅河早已無法呼吸,慘狀就如大部分的工業城市裡的河道了。 我初抵開羅時,下榻的飯店正位於尼羅河岸,但我絲毫感受不到尼羅河的美,反而覺得有點像昔日高雄的愛河,周邊高樓林立,車輛行人穿梭不止,有時,還飄出一股未名的味道。現代的開羅尼羅河,真的不美。 唯一還能自我安慰的是,重工業、污染的臭味,畢竟只佔尼羅河甚小的河段,大部分的尼羅河,依然美麗非凡。因此,由北至南,順著遊輪而上,仍是人間一大快事。 從開羅往南,沿河古跡不少,以下這些都是必經之路,它們反射了埃及的濃縮歷史。 開羅(埃及首都)──吉薩(金字塔的重鎮)──阿瑪納(新王國阿肯那頓的新都城)──阿比多斯(馬里埃特發現神牛廟的地方)──盧克索(最偉大的神廟建築)──國王谷(新王國時期法老墓地)──埃斯那(等候水壩匣門奇觀)──艾德夫(祭拜老鷹神荷魯斯的神殿)──孔翁波(祭拜老鷹神荷魯斯及鱷魚神索貝克的雙神殿)──亞斯文(美麗城市、花崗石的產地)──費萊(祭拜伊西斯女神的神殿)──納瑟湖(近代埃及最大的人工湖)──阿布辛貝(拉美西斯大帝南方最大的神殿)。 對一般遊客來說,這些地方可能很陌生,她們都是美麗河水賦予孕育的偉大城市,唯有順著尼羅河水一路南下,並清楚觀察每個城市的特色、古跡建築群的意義,才有可能對埃及這個偉大文明,略知一二。 當然,或許你會覺得埃及文明實在太複雜了,難以理解,而選擇只是悠閒地乘坐遊輪,躺在甲板上,任思緒一片空白地順水漂流,也無不可。單以這樣的旅遊模式,埃及也足以讓人迷戀不已了。 這當然是因為尼羅河的緣故,我有好幾個美麗的傍晚,都坐在遊輪的甲板上,吹著徐徐微風,欣賞尼羅河的落日。大部分的時光裡,可能因為天特別乾淨、地特別遼闊吧!落日晚霞也顯得特別濃厚艷麗,滿天紅彩,映襯已略呈暗黑的尼羅河水,以及餘暉中的椰棗剪影,那種美,真讓人產生彷如隔世之感,心想,就這麼一路航行下去吧!這美麗的尼羅河水。
|